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后,滚滚浊浪从北川县通口镇的铁索桥下流过。通口镇是距离唐家山堰塞湖最近的一个镇。新华社记者 肖春飞摄
截止到6月10日19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720.25米,流量454立方米每秒,库容1.1亿立方米。这标志着泄流槽底部达到了720米高程的预期目标,严重威胁下游130万人生命安全的“悬湖”风险得到了释放。经专家组会商,抢险指挥部决定:从6月11日16时起,解除唐家山堰塞湖黄色警报。
5月12日,在汶川地震的颤抖中,唐家山一半山体崩裂以后滑落下来,巨石与泥沙奔腾而下,在涪江支流湔河的河道中形成一座长803.4米、宽611.8米的临时大坝,截断河水形成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如果涨满的话,绵阳上游将出现一个总容积约为3.2亿立方米的巨大“悬湖”。而自然堆积的坝体根本就不牢固,一旦水位过高,堰塞体溃决的可能性随时存在。惊魂未定的人们意识到,唐家山堰塞湖成为震后险情最重、处置最难的一处堰塞湖,极有可能对下游北川、绵阳等地形成二次重创。
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根据军队和地方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来自各方面的抢险大军高效工作,成功泄洪,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避免了大的损失。化险为夷令人欢欣鼓舞,创造奇迹令人刮目相看,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在整个应急抢险的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始终得到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记挂着唐家山的险情。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除险避险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出大的问题。温家宝总理三次亲临现场,亲自主持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要求确保无一人伤亡。地方政府疏散群众,丝毫不敢轻忽大意,对洪灾“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备而无患,不可患而无备!”从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地方政府但求群众安好,其他在所不惜。参与抢险的空军开辟了空中运输大型机械的通道,水利工程专家精心设计排险方案,武警水电部队不眠不休开挖水渠,小心翼翼地消除意外。生命至上的理念、科学务实的态度加上勤力苦干,使目前分流的效果成为原来的设计方案和专家分析的各种可能性里面最好的一种。
持续多日压在我们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狰狞一时的唐家山堰塞湖被彻底驯服。唐家山排险为防范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灾区人民着手重建家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国际上处理大型堰塞湖提供了成功范例。然而,它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
未来,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可能遇到未来,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可能遇到的灾难或者挑战有两种。一种像汶川地震一样突如其来,泰山压顶,只能靠平日防患未然的准备和临事的奋力补救来减少损失。对于瞬间萎落的八万生灵来说,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伸出援手。虽然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只是救出了一部分生死边缘的群众。另一种是像唐家山堰塞湖一样的危难之事,虽然急如星火,但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解套的时间。如果处置不当,它就是灭顶之灾。如果应对无误,它就是过路凶险。在正常发展的社会中,后一种难题远远多于前一种。应对此类问题将是各级政府的常态,唐家山抢险中所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可以发挥作用。
我们希望,汶川地震中闪现的人性光辉、赈灾中升华的道德情操能够长时间地延续下去。我们也希望,唐家山排险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群策群力的理念能全面贯彻到常态问题的处理中去。(评论员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