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1982:义乌农妇催生一号公告 城市开启市场大门
2008年06月13日 06:11:0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6月13日讯 1982年的中国是智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一国两制”两大崭新命题的提出让世界叹服; 1982年的中国是开放的,一部《血疑》使日本明星山口百惠成为中国人的超级偶像;在义乌,一个普通农妇和县委书记关于市场的争论,催生了允许农民进城经商的一号通告。也因此,在义乌诞生了中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市场。 ●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纪要》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要求从1982年起,用两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地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工作,逐步地建立起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和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这个公报是继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和1979年建交公报之后,第三个有关中美关系的重要公报。 ●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 ●8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第一、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二、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后,继续保持香港繁荣,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第三、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11月26日-12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月20日-30日,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选出了新一届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农妇叫板县委书记 催生一号公告 现在一说起当年的事,义乌人就半真半假地说冯爱倩是义乌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要不是冯爱倩敢冒坐牢房的险,跟县委书记较真,“第一号《通告》”就不会那么快出台,小商品市场就可能形不成今天这个样,义乌市的发展更谈不上了!5月13日上午,记者如约采访了义乌商女冯爱倩老人。 偷偷摸摸做小买卖 第一天赚了6元钱 1940年5月出生的冯爱倩是个很典型的南方阿婆,她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炯炯有神的眼里透出义乌人的精明。 当记者聊起1982年的那场街头拦截县委书记的事情,老太太顿时来了精神,话闸也随即打开。 老太太告诉记者,她年轻时也是种地的乡下人,为了实现做“城里人”的梦,敢作敢为的她不顾别人在后面指指点点,一个大姑娘扎到爷们堆里参加了“生产合作社”。但没几年,冯爱倩就被上面一声令下,又把户口转到了乡下。 一晃到了1979年,她看到稠城镇的一块火灾烧毁的房基地上有人提着篮子在卖各种小商品,一天也能赚回几块钱来。这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冯爱倩来说,太有诱惑了。可当她兴冲冲地到街道申请“做买卖”时,街道一名负责人大眼瞪小眼地朝她嚷嚷道:“我们正准备抓那些投机倒把分子呢,你可好,还想跟他们合帮呀!”冯爱倩吓得再不敢进街道管委会的门。 1980年,冯爱倩从亲戚朋友处东挪西凑了300多元,开始了艰辛的从商之路。最初的生意很简单,就是卖卖便宜的钮扣、鞋带、别针什么的。第一天摆摊,除去成本、开支外,净赚了6元多。冯爱倩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她过去当了十几年的临时工,一天工钱不过9毛钱。
拿到第一号营业许可证 成为“义乌市场第一人” 尝到甜头的冯爱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当时义乌只有两个像样的集市,一是稠城镇集市,另一个便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廿三里集市。两个集市一逢农历双号,一逢农历单号。为了赶这两个集市,冯爱倩头天早晨在这个集市摆完摊后,下午就得立马乘车赶到外地进货,当天夜里必须赶回并配好货,这样才能赶上第二天的另一个集市。 由于政府部门经常抓小摊小贩,冯爱倩只好东藏西躲,整天担惊受怕地做生意,于是便有了弄个合法证件,光明正大地做生意的想法。 可要取得一本经商许可证在那时可谓困难重重。之后,冯爱倩不停地奔走于义乌和省里的有关部门,打报告、提要求、开证明、托人情……跑破了鞋子,磨破了嘴皮,历时近一年,有关部门终于同意了她的要求。 1980年12月1日,冯爱倩从义乌县稠城镇工商所领取了营业许可证(现在的营业执照),号码是第一号。此后,冯爱倩就被同行尊称为“义乌市场第一人”。
闯进县委大院要求摆摊 促使义乌出台第一号《通告》 尽管有了营业许可证,但无经营场地的冯爱倩依旧遭到执法人员的打击。1982年初春的一天,乍暖还寒。42岁的无业妇女冯爱倩又被罚了。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抓了罚、罚了抓的经商生活,闯进县委大院,站在了新上任的义乌县委书记面前。 “你就是新来的谢高华书记吗?我们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政府为什么赶我们?” “在街上摆摊,政策不允许!”县委书记说。冯爱倩急了:“我没工作,没田种,不摆摊吃什么!” 这场一个县委书记与一个普通农妇关于市场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争论尽管只有一个下午,但此后,冯爱倩急切的眼神,不时在谢高华眼前闪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隆隆春雷,在谢高华耳边回响。 当谢高华把“应不应开放集市贸易市场”、“允不允许农民进城经商”这两个议题摆到义乌县委领导班子会议上时,一场激烈的争论爆发了。 当时的会议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这闸门开不得。一旦允许农民进城经商,意味着资本主义尾巴不仅割不了、割不完,而且会泛滥成灾。 另一种观点是:允许农民进城经商有啥不好?以义乌的自然条件,正是因为养不活农民,农民才会在几百年前就挑起货郎担“鸡毛换糖”。 县委通过调查摸底获得的结果是:5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让农民进城经商,40%的人认为问题不大,可以试着办,只有5%的人坚决反对。 “这就是民意!”农民出身的谢高华在县机关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义乌人‘鸡毛换糖’的传统是逼出来的!” 1982年8月25日,义乌市场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发出一号《通告》:“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城市市场开放”等“四个允许”。从此,长期被束缚在黄土地上的义乌农民,一下子解脱了身上的枷锁,欢天喜地涌进城,甩开膀子大干起来……
参与义乌市场管理 见证义乌市场成长 自从义乌出台一号《通告》,准许农民进城经商后,冯爱倩铆足了一身的劲,她一边自己摆摊经商,一边积极协助义乌市工商局参与管理,成了义乌市场发展初期不可或缺的人物。由于冯爱倩始终坚持以德服人,赢得了义乌所有摊主的信任和爱戴。 在小商品市场成立初期,冯爱倩便提出了“客人就是龙,不来就受穷”的理念,即要求摊主善待外来客商,也要求市场管理者把外来客商的利益放在市场管理的第一位。这种帮外不帮内的做法当时叫义乌人难以理解,有人甚至骂冯爱倩是“牛角往外弯”。 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正是这种外来客商利益高于一切的做法,使义乌赢得了外来客商的青睐,市场从不见经名,到迅速膨胀而闻名天下。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吴中平
编辑:
陈新科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