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 |
![]() |
404 Not Found |
![]() |
高成本背景下苏州外向型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2008年06月16日 08:50:4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新税法及劳动合同法落地……重重压力叠加,中国制造迎来高成本时代。首季工业经济、出口、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作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样板区,江苏如何直面考验备受关注。记者走进全省开放的最前沿——苏州,那里正经历着艰难的“转身”。 1、一家七万人大企业的窘境 “1999年100多人,去年到了7万人;进出口总额,七年间从1亿美元攀到195亿美元。全球三分之一的电脑主机板,由我们做……” 4月10日。春光四泻。苏州新区。吴先生,这家巨型台资IT工厂的“三当家”,神情凝重,“好比一路上升的直线突然拐弯下滑!成本上涨压力太大:就说工人的两顿免费餐,每顿涨1元,一天多花14万。月工资两年涨了200元,一年又要多支近1亿元……去年至今,运营成本上升20%。今年有些订单没拿到,有些缩了水。” 企业加工贸易业务占99%,赚的就是加工费。成本提高,产品价格往下跑,利润越来越薄,企业也在主动调整:投资、经营转向“保守”,员工跳槽,“遇缺不补”;开发小电脑,出口六七十万台……“暂时不会考虑搬迁,毕竟900多家配套企业在周边。不过,成本再涨下去,不知怎么办了。”他叮嘱记者,别写公司和他的名字。 同样在新区,面对高成本,有一家“小企业”却“一身轻松”。 “最大的压力?38个老外一年的个人所得税,1200万元啊!”德资诺克尔车辆设备公司老总刘追明,说“成本上升”脸上带笑。 诺克尔2005年落户苏州新区。在全球火车制动系统行业,这家“百年老店”揽得半数份额,产品附加值颇高。去年,这380人的苏州“小厂”纳税7000万元,超过老吴的7万人大工厂。“诺克尔苏州公司,是完整的‘能力中心’,蓝领不过百人,研发和售后服务才是核心。我们只做中国市场,国产的动车组刹车系统,六七成由我们量身定做。”他说,光300平方米的维修车间,就能养活企业好多年。 无独有偶,记者在昆山也找到一组类似的“大与小”。 昆山“仁宝”,6万员工,占地2000亩,进出口额昆山第一,去年纳税只排第九。而当年,昆山有7家企业税收过亿,最多的“利乐包”占地40亩,500人,纳税2亿多元。 “利乐包”做包装材料,诺克尔搞刹车,都是传统产品,内销国内,而仁宝等巨型工厂干的是新潮的IT产业,产品风靡全球,为何“大”与“小”错位惊人? 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宣炳龙一语破秘:这些IT大工厂替人代工,是“场面上的高科技”、“内容上的低端劳动密集型”,利润率仅6%,摊子再大,也赚不了大钱。“而‘利乐包’手握核心技术,掌控产业链,规模不算太大,照样赚大钱。” 2、一块面板的神奇吸附力 杨登辉,昆山台商协会副会长,今年初,他跟仁宝电脑等多家台企老总去越南转了一圈,有媒体惊呼:“台商集体逃离长三角”。在昆山呆了19年的杨登辉,否认“出逃”,不过,他承认:三年前,台资IT制造业就开始布点越南。因为,那里成本更低——工资不及长三角一半,且对外企免10年所得税,“像我做电脑连接件,到越南生产,利润是在长三角的2.5倍!”部分IT业龙头已向越南转移,“为了卡位”,下游企业不能不跟去。这点更重要。 长三角成本渐涨,当年候鸟般飞来的外资制造业,是否再次上路,到内地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找新的“成本洼地”? 宣炳龙认为,尽管个别企业已在越南建了“备份工厂”,富士康去淮安新建5万人的工厂,“昆山IT企业大规模搬走,短期不会出现”。面对“台资搬家”的传言,昆山人淡定从容。两三年前,他们就在谋划产业转型。 投入25亿美元的龙腾光电,无菌厂房比手术室还洁净。三百工人的“白大褂”穿一天,就送去清洗,洗一套40元。 每月,11万片液晶面板从此下线。这玻璃片似的神奇面板,凝聚昆山吸附IT产业链、升级IT产业链的企望。 “昆山年产笔记本电脑4000万台,占全球四成。这笔记本上千配件,95%在昆山生产。而剩下的5%,主要是液晶面板、芯片、存储器,这三件占笔记本价值的七成,仅面板就占六成。生产一台5000元的笔记本,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进口一块面板,运费就600元!”昆山花4000万美元从日本买来面板的核心技术,联手国际投资者,启动龙腾光电项目,而且掌握了51%的股权。 “‘龙腾’给周边厂商供货,门对门,运费10元都不要!在昆山就能降低成本,需要面板的整机厂,何必搬到越南呢?”今年,龙腾将投资8亿美元,新建二期。“现在,龙腾只能满足昆山5%的面板需求,等四条生产线都上了,就能满足全省液晶电视、电脑厂家需要。” 鲜为人知的是,昆山这两年掏出5亿元,搬走三四十家企业,腾出4000亩地。“都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腾笼”,不为“换鸟”,而是“换凤”。昆山规划投入72亿美元,建设4条芯片生产线,培育千亿元级的光电产业、百亿元级的可再生能源、纳米材料、碳素材料产业。 “昆山前20年,用7万亩地,50万劳动力,创造了2500亿元的年产值。现在龙腾带动的昆山光电产业园,用7000亩地,准备用5年,5万人,也要创造2500亿元的年产值。” 宣炳龙说,有人批评苏南“只长骨头不长肉”,现在苏南“该长肉了”,长“骨头”边上的“好肉”。 高技术的先进制造,能长“好肉”;搞现代服务业,也能如此。昆山正在建世界级的分销中心,今年能做100亿元销售额,几年后达到600亿元,税收就有100亿元。 3、一座悄然破茧的科技城 苏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蔼先,有着十几年招商经验,这次见面,她谈得最多的是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 “华硕建了1000人的研发中心,独立法人;西门子120人的研发部,投资2亿元……我们专人上门游说企业从制造向研发延伸。” “今年新区用地指标就600多亩,得留给最好的项目。”好项目,至少有“三高”:高科技、高自动化、高贡献(税收)。她认为,苏南产业转型升级,指望拿市场换技术,让外企马上把研发中心、公司总部搬来,不现实!突破核心技术,要靠“自力更生”,自主培育。 土地,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但苏州新区科技城用地十分奢侈:整整25平方公里!“城”内,涌进100多家研发型袖珍公司,微电子系统设计、软件外包、新材料……太湖之滨,在一座座漂亮的小楼内,2000白领正在孵化高科技神话。做光存储技术产业化的留德博士朱明说,“就10个人,去年销售近2000万元。”他的梦很大:五年,拿下10亿欧元的国际订单、10亿人民币的国内订单。 “这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技城研究院;这是民营软件学院,去年招了两千新生……”科技城党政办主任徐群说,建科技城,新区五年投了80亿元,“我们舍得花钱,愿意等待。” 苏州新区科技城,还在破茧;而苏州工业园的科技园,花已满枝。 4月11日。苏州工业园管委会大楼第18层。新宇软件总裁唐杰才刚从印度带回两笔软件大订单。在这里,办公室是“车间”,设备是电脑加头脑,产品是帮“波音”、“三星”等跨国公司干“办公室的活”。五年间,公司从3人扩到2000多人,去年出口软件5000万美元。而在整个科技园,去年服务外包做到50亿元! “一季度,咱们GDP同比增长21%,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9%;进出口同比增长25%——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局局长吴宏说,在“高成本”寒流中,园区能逆风上扬,归功于实施三年的“制造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计划。“去年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GDP的六成!” 驱车苏州,春意暖人。这座云集万家外企,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全国五十分之一的GDP和十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的江南古城,正悄然转身,从全球瞩目的“制造城”迈向“科技城”。(高坡 陈炳山 孙巡 周铮)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