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她可以包容我的释放”——从葛文荣其人其事看青海神韵

  人物档案:葛文荣,西宁晚报资深记者。祖籍陕西,长于青海,在陕西老家上中学,此后参军4年后,回归青海,步入新闻事业,并长期从事于青海人文、宗教、历史、民族艺术的探究与宣传。

  人物语录:“青海能包容我的释放”。“潜意识里觉得这里需要我做点什么。”

  浙江在线贵德6月17日讯(特派记者 梁国瑞)他不是青海本地人,但对青海的了解和热爱甚至超过了青海人;他曾经在陕西求学、参军,但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留不住他,留住他的恰是给他心灵宁静的大美青海;他本可以凭借活络的脑子经商致富,却宁愿一生劳碌探寻草原上的种种神奇……

  1996年,刚从陕西某部队退役的葛文荣,在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时,因为内心里那一种朦胧的潜意识——“它可以包容我的释放”,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头也不回地来到了青海的大草原上。

  离开青海才知道草原的美

  久居之地无风景。生在草原长在塔尔寺旁的葛文荣喜欢躺在草原上看着蓝天白云,心烦的时候到塔尔寺转转……在孩童时代的葛文荣心中,这就是生活,草原上的生活。

  直到离开草原,走进钢筋混凝土搭建的大城市里,葛文荣才渐渐发现,都市里的人习惯埋藏自己的情感,林立的高楼里他找不到可以尽情高歌释放情怀的所在,“大都市在内心里打动不了我。”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发现,大都市带给他压抑是因为内心的激情得不到释放,“这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想回到草原,那样一种宽广与包容的天地。”

  回到草原12年以后,已经是西宁晚报资深记者的葛文荣开始从理性的角度对比起都市与草原的差别:“现代的工业文明,让人丧失了人性的本真,精神世界往往是空虚的。大草原的空旷与高远才能让人尽情展现自我,回归本真。”

  草原的包容让他义无返顾

  从部队退役以后,葛文荣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是听从朋友的建议到内地城市工作融入繁华,还是回到一望无垠的草原与牛羊为伴?

  “当时潜意识里有种感觉:青海大草原需要我为它做点什么。”或许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召唤,年轻的葛文荣毅然弃下了都市里可以预见的繁华,回到了大草原。

  十几年以后,他用一句话概括出了当时这种冲动的来源:“青海可以包容我的释放。”

  青海的大草原,何以包容一个人内心的释放?葛文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在黄河边上,看到一个来自大都市的男子,躲在一块大石头后边痛哭。“可悲的是,他一边痛哭一边朝四周看有没有人,哭完一段又看看四周。这说明他的内心完全被压抑着,大都市无法包容他内心情感的释放。”

  包容人情感的释放,让人回归人性的本真——青藏高原带给人的这种心灵的寄托,让葛文荣至今没有后悔回到草原。

  草原宝藏令他日夜不停息

  回到青海,葛文荣终于又可以在草原上放声高歌,尽抒情怀了,他开始用诗歌为他所热爱的草原欢呼。然而,因为在企业里从事的工作与他所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并不搭边,这个在单位里“干得很不错”的小伙子,又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辞职。

  几经辗转,这个热爱为大草原和草原上的人民高歌的小伙子来到了西宁晚报。关注草原文化,挖掘民族历史,宣扬宗教艺术,葛文荣的才气和学识迅速得到了识才惜才的西宁晚报领导的赏识,从此,他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和方向。

  找到方向的骏马才可以奋蹄撒欢。到西宁晚报没多久,葛文荣就以《青海花儿何时才能红》为题,在西宁晚报头版面头条位置发表了关于青海民族艺术“花儿”面临的尴尬境地的报道。一时间,学术界、艺术界为之震惊,无数人在这篇报道中找到了共鸣。

  这篇报道被葛文荣视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此后,葛文荣开始更加关注青海的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等充满地域特色的话题。《又到花儿烂漫时》、《青海社火应该走向哪里》等等一系列关注青海文化艺术的报道相继推出。葛文荣成了“青海文化的专家”——这是西宁晚报领导对他的评价。

  “我现在每天都不会停止思考,不会停止探索和挖掘。青海是个大宝藏,只有不断接触它,思考它,才会挖掘出新的东西。”草原的宝藏,让这个开始以青海人自居的媒体人,日夜不歇地融入和发掘青海蓝天白云下的神秘。

  采访手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青海?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青海?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

  葛文荣只是千千万万为青海所吸引的人中的一个,或许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但却绝不是唯一的一个。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的这句话正是青海这种魅力的经典概括。多少到过青海的人,从此无法放下对青海的情感。这是什么样的情感?或许是对心灵圣土的渴求,或许是对纯净自然的向往,或许……但所有的“或许”汇集成了一个事实:到过青海的人,再也无法忘怀这片圣土!

  葛文荣有句话说得好:很多到过青海的人,都有一种想说点什么的冲动,但最终发现没法用语言来尽述青海的美……青海的美,已经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壮美山河”,也许从精神和文化的角度,你才能真正解读这片雪域圣地的内涵。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青海唐古拉地区发生5.0级地震
·广西新闻网;醉美青海湖——网络媒体青海之旅第三站
·北京文网:海北州政府办公楼里的门牌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