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主持召开中央纪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地震发生至今,国家审计部门已经派出万名审计人员,全程跟踪审计救灾款物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此前,国务院于6月4日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也对灾后重建中的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从一开始便已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贺国强所称“向党和人民交一个明白账、放心账”,则是这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所在。
制定抗震救灾款物监管工作的总体工作方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监督检查机制”、“依纪依法从快从严从重处理,公开曝光处理结果”……从贺国强在其讲话中传达出的信息和所使用的严厉措辞,可以窥见党和政府对完成一个廉洁、高效的重建过程的重视程度。
汶川地震的破坏性空前,相应地,其灾后重建的难度也必然空前。如何保证这样一场规模和难度空前的重建过程,成为一场高效、廉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的重建,是对党和政府的严峻考验。这场重建得到人民的认可,则抗震救灾过程中凝聚起来的人心和力量,就能进一步巩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长久信任,就能顺利转化为民族崛起的信心和力量。反之,人民对打击、根除腐败的信心便可能再次受到挫伤。汶川地震骤至,巨大的灾难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极大的伤痛和震撼,一时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所有热血儿女的共同心声,短短时间里,数以百亿计的款物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巨大的悲痛和迫切的心情之下,“先捐了再说”的急切,使巨额的款项洪流般汇聚起来,有些甚至并不要求详细的登记记录。面对共同的灾难,人们放下猜疑,选择了信任。
但越是面对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对各种但越是面对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对各种慈善捐助款物的管理、使用,越是需要严格监管、公开透明。无条件信任的背后,是对被信任者更严格的道德约束。对公众信任的背弃,导致的将是更彻底的伤害。因此,慈善款物的接收、管理者不但必须在道德层面给予捐助者可信的承诺,还必须在技术层面以透明的程序、详尽的账目,回应公众的信任或质疑。事实上,在信息高度发达、透明的现代社会,没有什么可以隐瞒,让公众相信没有腐败、浪费的唯一途径,就是真正消灭腐败和浪费。
灾后重建是一项比救灾过程更庞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在预计持续数年乃至十数年,累计投入达数千亿乃至万亿的重建过程中,每一项工程的规划、招标、建设,每一笔资金的投入、使用、监管,也必然处在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和审视之下。如此密集的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如何做到“向党和人民交一个明白账、放心账”,是一项比救灾捐款管理更复杂和困难的工程。
就目前所见,除了国务院颁布专门法规、中央纪委做出总体部署之外,国家审计部门派出万人审计人员,进行重建过程的全程审计,将是实现重建过程透明、廉洁的最重要的技术保证。
据了解,震后3天,审计署就派出3个督导组到达灾区,对救灾物资的审计进行督察。此后又组织审计人员进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等6个中央部门,并向社会公布了地震救灾款物审计举报电话和网址,向社会征集线索。如此全面布点、全程审计、全民审计的尝试,一方面可以实现审计部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探索,随时发现、清除各种腐败因素,同时也是对在灾后重建中“向党和人民交一个明白账、放心账”的必要措施。
壮烈的抗震救灾,人民感受到民族的坚强和祖国的强大;廉洁、高效的灾后重建,将使人民再次确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对民族复兴的信心。(评论员张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