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8年以来,国内股市与楼市双双出现显著降温。据早报昨日的报道,央行6月25日发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偏好股票或基金投资的居民占比已降至16.8%,回到了2006年年中也即上一轮熊市末尾的水平;与股市类似,在接受调查的七个大城市中,除北京外,居民购房意愿均环比下降,同时,未来三个月打算购房的居民占比,本季虽微升0.5个百分点,但仍为可比的历史次低水平。与此同时,受股市与楼市低迷的影响,居民储蓄回流现象显著,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则连升三个季度。
对于这样一个"股市楼市冷,储蓄热"的调查结果,市场关注点更多的汇聚到时下社会经济的焦点--在投资市场出现明显收缩的情况下,是否应当适当放松当前紧缩的货币经济政策,让资本市场有所复苏。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资本资产市场往往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而在国内,其经济预警机制虽尚未完全发挥,但是随着宏观经济调控与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资本资产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动性大大增强。因而众多股市、楼市的投资者将市场的低迷归咎于紧缩性的宏观调控,而非市场本身的扩张-收缩内在调整规律。
然而究其本源,与资本资产市场联动的并非宏观经济政策,而是宏观经济基本面本身。只有当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衰退迹象,市场资金才会真正收缩,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防止经济的大涨大跌,维持平稳的增长态势,从而使市场资金在未形成过度膨胀之前即有所收敛。
因而股市、楼市畏惧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只是表象,其真正畏惧的是可能经济增长进入下降周期。所以时下将股市、楼市低迷的状况归咎于货币当局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无疑是在指鹿为马,错误地判断了事物的本质。相反,如果不存在熨平经济波动的紧缩性宏观调控,任由经济大幅震荡,那么通过股市、楼市的放大效应,最终反映在资本资产市场的动荡将会更为猛烈。因而资本资产市场不应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抱有敌意,相反而应顺势而为,政策变动做出相应的涨跌调整。
时下股市发出的为提振资本市场而放松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呼吁更多是仅从资本资产市场本身出发,将其凌驾于宏观经济基本面之上。如果以某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名言作引:宏观经济基本面是人,而资本市场是围绕主人奔走的狗。那么主人应该是狗围绕的核心,而非狗牵着主人走。
事实上,虽然未来存在理论上的通缩,但是目前还远未到放松紧缩性宏观调控的时期。且不说2008年以来的平均通胀水平在8%以上,远高于正常的警戒水平;就是通胀的结构方面也出现诸多不稳定的变化因素,虽然农产品的涨幅出现回落,但是相对更难调控和管理的国际大宗商品输入型通胀却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其最为直接的表征是PPI连续数月出现大幅的上涨趋势。并且未来这一趋势仍具有不断加强的可能,最为清晰的案例应属近期宝钢与必和必拓达成铁矿石原料涨价96%的协议。未来中国钢铁业价格上涨几乎成为必然趋势,而钢材等基础物资的涨价也势必推动下游最终产品的价格上浮。此外,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大豆等基础农产品价格走高,也给未来中国控制通胀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主导中国通胀的主因正在发生变化,而中国针对通胀结构的主动管理能力也在不断下降,被动接受的可能在不断上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应对通胀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此外,由于世界工厂--中国身处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中间。在上游原材料、能源价格大涨的同时,下游的价格却因过多的同质竞争而缺乏实质的上涨空间,这势必压缩国内出口产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出口行业的转移和停滞。所以从目前来看,放松紧缩的大环境还远未成行,仅因资本资产市场出现回调(这更多地体现了价值回归的定律)而放弃对整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把握可以称为"买椟还珠",未能把握到宏观调控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