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财经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林毅夫谈我国成功改革30年:关键是企业自生能力

  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巨大的奇迹。奇迹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人林毅夫的解释是,企业自生能力是决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企业自生能力这样的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比较优势有什么内在关联?企业如何获得自生能力?

  就这些问题,在赴华盛顿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前,林毅夫接受了第一财经频道《经济学人》节目和《第一财经日报》联合采访。

  概念提出与理论提升

  《第一财经日报》: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经济改革主要遵循渐进、局部的策略,目前看,这个策略取得了极大成功。实际上,在改革开放20年的时候,也讨论过同一个话题,即为什么局部和渐进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你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林毅夫:事实胜于雄辩。这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本身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说不是改革成功,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

  当然,任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转型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少问题。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想方设法改进。但是,成功本身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财经日报》:你在1999年开始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即企业自生能力,用它解释为什么渐进的改革是成功的,而激进改革最后被事实证明是失败的改革战略。当时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林毅夫:最主要还是根据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理解。进行比较研究,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可能会失败的渐进性改革取得了成功,而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成功的“休克疗法”的改革却失败呢?

  其实,在1993年出版《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时,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的各种干预或者扭曲本身,是内生的,是为了扶持、保护一系列没有自生能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既然这些制度是内生的,如果不克服造成这些内生的外生原因,想一下子把这些(因素)都取消,必然导致从次优变成更糟的三优四优。

  “休克疗法”失败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存在制度扭曲。提出企业自生能力这个概念,就是试图解释这些扭曲本身,是一种内生的结果。

  《第一财经日报》:企业自生能力这个概念,是在当时已经非常明确提出来了,还是过去若干年慢慢发展成了较全面的理论?

  林毅夫:当时使用企业自生能力这个词,并没有特意提出来讨论。随着对中国改革发展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功、失败进行对比后,在1998年参加美国经济学会年会时,发表一篇文章之后才明确把“自生能力”这个概念放在标题上,作为重要新概念进行探讨。

  《第一财经日报》:过去解释中国渐进改革为什么成功,可能更多从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从企业自生角度看,比较微观,但看起来更直接。如果从制度变迁角度看可能与大家的生活更贴近,更容易理解,但又似乎有点空谈。要比较这两种不同视角,你怎么看?

  林毅夫:不同理论、不同主张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解释问题。

  确实,例如,苏联通过“休克疗法”改革,但经济发展很差,他们会说,需要一段时间制度才能建立。从现在的事实看,它改革十几年了,对于原来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预算的约束,各种明的、暗的补贴实际上还存在。

  就是说,它在“休克疗法”十多年以后,没有真正建立起预算约束的制度体系。从这样的角度看,时间还不是主要的问题。

  反过来看我们渐进的改革。无可否认的是,在所有的改革国家当中,中国可能算是最接近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所以能这样,就是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造条件解决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消除了、解决了,比较接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就能够逐步被建立起来。

  《第一财经日报》:也就是说,自生能力的概念可能更多是与发展经济学背景相关,未必一定放在转型经济学背景下解释?

  林毅夫:发展跟转型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会不断变化,企业有自生能力的这种形态也会不断变化。

  比如,在发展的极端早期,可能农业有比较优势,那么,只有农场才有生存能力。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早期,大部分国家可能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那么,只有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中的企业才有自生能力。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变得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比较优势就变了,只有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企业才有自生能力。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是这样的。

  但从转型的角度看就不一样了。通常原来想赶超,造成一部分企业,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先进的产业部门,但没有自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相关联的扭曲。转型就是要解决这些扭曲,但如果不克服、不解决企业的自生能力,要解决扭曲实际上难以达到效果,因为这些扭曲是内生的。

  比较优势与产权明确

  《第一财经日报》:可能出现一个相关的问题,即企业自生能力与当时的比较优势不兼容,所以,当时的比较优势不支持企业产生自生能力。

  那么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为什么选择赶超型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有没有一些成功的可能性?

  林毅夫:发达国家有优势的产业,都是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这就造成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独立的国家都希望能够赶上发达国家,赶超的意愿就会出现。但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集中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是内生决定的。

  《第一财经日报》:很多转型国家的案例也非常有趣,比如,你们的论文中提到,让国外的战略投资者进入,包括新设一个私营部门,看起来比较有效率,但如果让原来国有的企业通过私有化,相对而言就没那么成功。这背后是不是也和自生能力有关系?

  林毅夫:高度相关。转型过程中的私营部门并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补贴,所以,在竞争的市场中,只能什么能盈利、投资回报率高,就从事那样的产业、采用那样的技术。如果政府不给保护补贴又能获利,企业必然要符合比较优势,必然是有自生能力的。

  同样,如果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一个国家,追求的目标是盈利,他知道政府不会再给保护补贴,就一定会选择符合该国这个阶段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战略投资。

  反过来讲,当时有一种看法,认为国有企业的问题是产权问题,所以不管什么方式的私有化——大规模私有化或者是内部的私有化,不对症下药,私有化以后,它所在的产业还是不符合比较优势,企业还是没有自生能力。当然它还要继续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存在。

  《第一财经日报》: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即企业在进行产权变革中,会慢慢转向符合比较优势?

  林毅夫:假定一个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企业,我一般把它称为有“战略性负担”,它所在的行业符合国家战略,但不符合比较优势,在竞争的市场中不能盈利,企业会把这个认为是负担,向国家要保护补贴。

  如果企业是国有的,国家给了保护补贴,厂长、经理不能直接把保护补贴放到自己的口袋里,所以个人的积极性不会那么强,如果私有化了,厂长、经理同样会跟国家要保护补贴,给了补贴以后,这个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面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两相比较,产权明确以后,要保护补贴的积极性更高。所以,产权明确能够有效果,前提在于一个没有任何政策性负担的状况之下。在有政策性负担的状况下,要优先解决的不是产权问题,而是政策性负担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么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的韩国呢?

  林毅夫:我想首先讲“度”的问题。跟其他发展失败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韩国在每个发展阶段还是比较符合比较优势的。在上世纪60年代,主要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企业,比如三夹板、服装等,符合比较优势。上世纪70年代,它开始发展重工业,它的要素禀赋、发展阶段跟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同样产业的时候相比,应该强多了。比如,它发展汽车产业的时候,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0%。

  当然,如果相对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发展汽车产业的时候相比,韩国又显得比较赶超,因为日本发展汽车产业时,人均收入按照购买率平价计算,已经是美国的40%。

  所以,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韩国发展比较好,比较符合比较优势。但是在“亚洲四小龙”当中,韩国又是相对比较差的,所以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受到的影响非常大。

 [1] [2] 下一页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油价可能在3年后下跌
·林毅夫:油价可能在3年后下跌
·林毅夫之兄希望台当局了结所谓其弟“叛逃”案
·林毅夫:规模庞大 奥运后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萧条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