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宋逢明:国有银行成功改革避免了金融危机
2008年07月05日 07:43:5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近一段时间以来,因美国银行使期权购买中央汇金公司部分建行股票一事再度引发了国有银行贱卖与否的争议,同时相关讨论还引致对国家金融安全的担忧。这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仍未走出次按危机影响、国内面临人民币升值、股市大跌、房地产市场调整、通胀压力高企等诸多问题的背景下,使很多人对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和成效产生了一些怀疑。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国有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这一改革范式,并量度其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大意义,记者日前专访了这一改革过程的亲历和参与者、著名金融学家、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宋逢明教授。 “贱卖论”错用五个基本金融概念 记者:您如何看待美国银行因行使期权而引发的“贱卖论”? 宋:这种观点错误使用了金融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错误理解了期权的交易完成日,从而进行了错误的价格比较。和原生品不同,衍生品有交易日和交割日两个时点,在前一个时点上,交易即告完成,后一个时点只是盈亏的实现。因此,贱卖与否,必须用交易日的价格跟交易当时市场的均衡价格进行比较,而不能用行权价和交割日(行权日)的市场价格比较。 我们知道,均衡价格是通过竞争来发现的。建行当时在引进“战投”时的世界一流的境外询价对象多达20多家,美国银行提供的条件是最优的。交易日时的期权预定行权价显著高于当时均衡价,如何谈得上贱卖? 第二,错误理解了套利概念。所谓套利,一定是指在市场出现价格失衡,原生品和衍生品之间的平价关系被破坏,在交易日同时建仓,对被高估的做空,对被低估的做多,从而来套取无风险利润。 美国银行一方面在行权日(交割日,而非交易日)行权增持股票,一方面可能在未来减持部分股票,只能是认为两个独立的交易活动。其中,前者是实现其期权投资的收益,后者则是调整它的资产流动性结构,原因与其在次按危机中遭遇比较大的资产损失有关,并不代表它对建行看空,更非套利行为。 第三个概念错误在于以为期权是白送的,此论亦不成立。大家检索建行的招股书可知,这个期权安排实际上是一个组合产品,其对价既包括一部分建行原始股的价格,也包括期权费,还附带了美国银行的战略协助承诺,更重要的,它还注入了其无形资产,它是有价值的。 第四点,没能正确理解私募价格和公募价格的区别。在国际金融实务中,前者通常可比后者低1/3以上,原因在于私募方式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是具有很高品牌声誉的机构投资者,所以其在购买时,支付的不仅是交易价格,还注入了其无形资产,提供了某种形式的担保,为公开发行成功提供了一个强烈的支持信号,因此不能把私募价和IPO价格进行比较。两者时点不同,定价机制也不一样。 最后一个错误,在于把美国银行和汇金公司看作两个投机商,把这期权安排看作它们在衍生市场里的多空大战。事实上,这个期权类似于激励员工的股票增值权,其目的在于促进美国银行与汇金公司和建行的战略合作,它最终是一个双赢或双输的局面,而非零和游戏,最终一赢一输。 现在我们看到,在上述期权安排下,近几年来美国银行和建行一直合作得非常有成效。建行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从市值看,短短三年经过成功的改革创造出了以前几个建行。 引进外资影响金融安全纯属想象 记者:现在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此轮国有银行改革普遍引进外资,国有银行的客户资料,发展战略都将为“战投”洞悉,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安全稳定,对此您怎么看? 宋:严格说,这只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想象。“战投”可以向国有银行的董事会派出董事,董事会的职责是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但绝对不牵涉银行的具体业务。例如,我也是建行的独立董事,虽然我了解重大经营决策的许多机密,但是建行的大量具体的业务机密我是不知道的,因为这是董事会授权管理层执行的。 而且作为董事,其也有自身的职业规范,不能随便去对外界透露不可披露的信息。这一点,在国际银行业,更是要严格遵守。 记者:有种观点质疑,国有银行引进“战投”时,一定要引进外资吗? 宋:这个问题要从历史和国有银行的改革战略角度看。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上市,是事关中国金融体系未来的一件大事。因此,引进“战投”的目的不是为了引进资金,相反我们需要的是引进技术与管理和改善公司治理。在这一点上看,国内总体上是不存在合格的战略投资者的。 其次,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国内的国有企业也不是普遍看好国有银行的改革。现在是国有银行取得了很大成绩,引发了这样一些质疑,但当时的市场环境却不是这样。 国有银行成功改革使中国避免金融危机 记者:如何评价中国的国有银行的改革成效? 宋:中国真正面临金融危机的时点实际上是在五年前。那时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率非常之高,国际舆论一致认为中国的银行实际上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正是借助国家信用的存在,流动性危机在中国才没有暴发,但应该说当时风险是非常大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国有银行改革,背水一战。现在我们改革后的银行资产质量已经非常健康,经营管理水平也上了很大台阶,应该说取得的成效是非常伟大的,更重要的是,是使中国避免了一场曾经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 今年以来,A股股指跌去了60%,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通胀压力形势也很严峻,但我们仍不用担心金融危机暴发的可能。原因就在于,我们目前的银行体系是非常健康的。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