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5日,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381人。
汶川地震后,很多遇难者长时间被掩埋在地下,已经无法通过外观来辨认。国家派出大批法医力量,奔赴灾区展开遗体处理工作。他们对遗体拍照,提取DNA检材,检测后录入数据库。日后,其亲人或者家属可根据DNA数据库找寻。
但是,面对那么多高度腐烂的尸体,DNA采样怎样进行,与平常的DNA采样相比,有什么不同,如何保存这些DNA样本等问题成了公众关心的话题。
DNA样本采集
腐败尸体采集过程复杂
一般人做DNA鉴定,DNA的样本采集非常简单,血液、血痕、口腔细胞,或者是带有毛囊组织的头发都可以。但是对于遗体采样,则根据尸体的腐败程度情况来定,新鲜尸体可以取一些肌肉组织等用来做DNA鉴定,而腐败的尸体取材部位有可能不同。腐败尸体,尤其是高度腐败的尸体,头发和血液不能用,要采集软肋骨和牙齿,但牙齿和软肋骨的采集较复杂,需要清洗干净,磨成粉之后才能采样。
采集需要时间相差很大
采集遗体的样本,取软肋骨需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但提取长骨组织,则需要两个小时,因为提取长骨组织需要打开遗体的大腿,锯掉长骨。采样的后期工作更加繁琐,需要采集的样本遗体数量巨大。
样本需低温冷冻保存
DNA样本的保存分两个部分。平常的样本凉干后,常温下可以保存几个月。但从遗体上采集的样本,一般是低温冷冻保存。
要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编号
为了保证样本与遗体对应,采集者要对遗体和样本进行编号,并保证遗体和样本的编号一一相对应。如果出现差错,则要把遗体拿回重新采样。
DNA数据库
把DNA信息输入数据库中
在现场采集完大量信息后,将大量DNA样本分析数据存放在一个计算机信息库中,这就建立了一个DNA数据库。
DNA数据库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将DNA分析技术、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及网络传输技术相结合,将DNA检验结果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对数码化的DNA信息自动比对分析,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查询。
通过DNA数据库判断亲缘关系
DNA数据库建立之后,震后幸存者如果想寻找或者验证他们不知所踪的亲人,可以取些他们的血样样本,和遇难者的DNA样本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得到遇难者的身份。据专家验证,这种检测方式的准确性相当高,是99.9999%,很少有错误出现。查询工作与平常的亲子鉴定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