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国内外商品价格差异的讨论比较多,其中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中国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如成品油、粮食等价格,比国外同类商品价格的绝对水平要低得多,形成了所谓"价格洼地",因此应该调高国内商品价格,使得国内外商品价格接轨,以避免国内供应紧张的重要商品流出国门,加剧国内供求紧张状况。这类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内外价格的对比,但是在不少文章中,国内外价格对比有简单化的倾向,容易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有些学者在比较时,其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忽视了国内外商品之间的品质差别。比如,他们用以支持其观点的重要依据是,国际大米价格是中国的4倍,实际上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有问题的。现在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主要是参照泰国出口大米的离岸价格,但中国大米的品质与泰国大米存在明显差异,泰国大米价格明显高于中国大米,原因之一就是其品质高。实际上,在这轮泰国大米价格迅猛上涨之前,中国市场上泰国大米的零售价格也要比中国自产东北大米高出3倍左右。这足以说明,中国大米价格低于泰国大米价格,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品质差异造成的,其他原因居于次要地位。
这种比较方法的另一个偏误在于忽视了国内外市场状况的差异。以大米为例,近年来正常年份国际大米市场的贸易量在3000万吨左右,而2006-2007年度世界大米产量达42910万吨,贸易量占产量的比例不足十二分之一。世界大米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直接起因之一是主要出口国出口量的减少,虽然减少的绝对量与其国内产量相比并不大,2007年度国际大米贸易量为3100万吨,2008年由于印度、越南等主要出口国家减少大米出口,虽然这些国家减少的大米出口量仅为300万吨左右,但由于已经占到国际贸易量的十分之一,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是自然而然要发生的。
反观国内市场,2007年我国稻谷产量为18549万吨,按照70%的出米率计算,我国大米产量约为12980万吨,即使按照三分之一的商品化率来估算,中国国内大米市场交易量也明显超过了国际市场交易量。另外,目前中国国内大米库存为4千万到5千万吨;按照国际粮农组织的估计,全世界大米库存约一亿吨,据此估计,除了中国和印度之外,泰国等世界主要出口国家的库存量相对于交易量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因此国内和国外市场供求状况完全不同,不宜将国内外价格作简单对比。
直接将国内外价格进行对比,也忽略了各国资源禀赋和税收制度对价格的影响。以成品油价格为例,有的专家认为,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比国际平均价格低50%以上,并举例说每升汽油德国大约2.35美元,美国约1.1美元,而中国不到1美元。从其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德国的汽油价格要比美国高出一倍以上。实际上,西欧国家的汽油价格,多数比美国高出许多,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是多数西欧国家石油产量极少,主要依赖进口;二是西欧国家普遍对成品油征收重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税收制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对成品油征收的税费与西欧国家存在很大不同,直接将一些国家的国内价格与中国国内价格进行对比,经济意义也不大。
直接将国内外价格进行对比,还忽略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差异。一般而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价格总水平就越高,各个国家购买力平价的估计结果反映了这一点。我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与欧美国家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内价格总水平也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也就是说,我国多数商品价格水平低于欧美国家是正常的结果,因此,直接将一些国家的国内商品价格与中国国内价格进行对比,忽视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价格的影响。
总之,在研究国内问题时,进行一些国际比较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忽略了不可比因素,直接进行简单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就值得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