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改革开放30年:别样故事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
2008年07月14日 20:28:1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三中全会开幕那天异常寒冷 “我自始自终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作为这次历史转折的见证人,我觉得应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自己当时以及现在的想法写下来。”于光远老人今年93岁,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在《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的自序中,老人说,那次历史转折,“对于今天和未来有用,甚至宝贵”。 诚如斯言,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改革开放的基调,如同春风一般吹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望那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每个国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是感慨,更是感激!在此,北京晚报寻访到当年给十一届三中全会站岗的警卫连连长、当年在京西宾馆的服务员,他们讲述了一个别样视角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京西宾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址 图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提供 京西宾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址 图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提供 今天的京西宾馆会场 刘航摄影 “冬去春来”之会 出席三中全会的中委169人 1978年12月18日,即将迎来冬至的北京异常寒冷。 何训祥,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团原团长,今年63岁,当年任某警卫连连长,带领全连官兵参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警卫执勤任务。他记忆中,18日那天寒气逼人,瑟瑟寒风不时吹起。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一个特别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却使中国从此走向了春天。 随着一声清脆的哨音响起,何训祥和全连官兵闻声而起,提前一小时起床,因为他们知道当天一个重要的会议即将在警卫目标京西宾馆第一会议室召开。如今的第一会议室依然保留着当时的模样,墙上还悬挂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当时何训祥他们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会议,“只是从提供的会议资料上看到出席会议的高级领导很多”。 “铃铃……”清晨5时,闹钟刚响两声,张丽华也爬了起来,随后和一帮姐妹们赶往京西宾馆第一会议室布置会场——摆茶具、叠毛巾。张丽华今年54岁,30年前,她是京西宾馆会议科服务二组的一名服务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主要负责给主席台的领导续茶水。 和何训祥一样,张丽华也并不知道当天的会议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老有中央领导在那儿开会,也都习惯了,所以一切都是按照往常来准备的,因为要封闭不能回家,对家里人也说是去农场劳动去了”。 作为亲历者,于光远不仅晓得会议的重要性,更是了解会议的来龙去脉。他在书中回忆道,在三中全会之前举行了一个中央工作会议,“三中全会举行的日期为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为期5天;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日期是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为期36天,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时间为三中全会的7倍。三中全会是正式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中央工作会议为三中全会的做好了充分准备。” “会场里面的人坐得满满的,人和人挨得很近,从后面倒水还真得讲究点技巧,主席台也特别长,领导的表情也都很庄重。”张丽华当天留着齐耳的短发,身着白衬衣蓝裤子的她拎着5磅的大暖瓶守候在第一会议室外。根据于光远的回忆,18日那天,他到京西宾馆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三中全会的参加者和列席者的名单,“实际出席三中全会的中委169人,占中委201人的84%”、“列席的有9人”。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