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离职履新的消息,让笔者惋惜。
首先惋惜的是让他出任出版社社长,似乎不如让他做发言人更人尽其才。王旭明的一句“欲哭无泪”既是含蓄地表达其中的委屈,也是对发言人生涯的慨叹。(据昨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发言人在任何制度成熟的国家,都是所属机构政策的传声筒,而不代表发言人本身的倾向。王旭明担任教育部发言人后所引起的种种争议,甚至批评,都是针对教育部的政策的。如同他所说的,“大家关心的其实不是我,而是教育”。
发言人是一个职位,但不是一个行政官职。只要能以大众理解或乐意接受的方式,把所属机构的政策或者显得枯燥的文件精神准确且鲜活地传达给媒体和公众,就是称职。如果所服务的机构的政策与民意的要求不符,或者有悖法律和道德良知,应该担负责任的是这个机构的主要领导。除非发言人自作主张,曲解了所属机构的政策。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伊战前后的伊拉克驻联合国代表穆哈默德·杜里,他代表伊拉克在国际上发言,成了在国内外新闻媒体“出镜率”最高的伊拉克人。这位戴着金边眼镜、两眼炯炯有神、前额宽阔、颇有学者风度的中年男子,以非凡的外交才能和演说技能为伊拉克当传声筒。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伊战开打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亲自到安理会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杜里用通俗的语言打比方,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像阿斯匹林那样容易隐藏。随后,美国媒体都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是阿斯匹林”这句话当作新闻导语发了出去。
杜里得到的是尊敬。对他的离去,许多联合国外交官都有点惋惜,以至于杜里与各国代表的告别时间长达几个小时。不管人们是否喜欢萨达姆,对杜里却给予很高的评价。连英国大使也说:“他是一个正人君子,我对他的智慧很赞赏。”
王旭明可能不及杜里一样出名,但他是教育部的发言人,他面对媒体所说的都是教育部的政策或意见,应该负责任的是他的上司而不是他。对于他的离任,但愿如有些学者的分析,“属于正常的工作调整,没有更多的意味,也绝对不是因为他是个有争议的人”。
惋惜的另一个方面是,有关部门少了一个能让人关注的新闻发言人。笔者对王旭明发出的声音也曾批评,但就专业素养来看,我认为他是出色的。他的语录如“名校生养猪,媒体不必哗然”一下子能流传开来,可见其深谙媒体原则;他获知网上曾谣传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将要求留学生提前回国的当天,马上请有关部门提供准确信息,以新闻发言人回应的方式发布到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进行辟谣,说明他恪守职责,主动进取。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的评价非常中肯,王旭明“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解是比较清晰准确的,他对教育事业充满感情,不会为了让自己的发言保持严密性而隐藏内心的想法,从而回答得滴水不漏、过于圆润。”
王旭明离开了发言人的职位,人们对教育政策的关注不会停止。而要想让新闻发言人少挨公众的批评,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的政策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白烁(广东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