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发生地震的危险有多大?一份“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显示,在30个大城市中,石家庄地震危险度最高,上海最低。据悉,该数据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报告———《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
据7月22日的《信息时报》介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主要考虑了三个指标的影响: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和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
汶川大地震后,各地政府和民众对本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都非常关注,这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份地震危险度的城市排名甫一曝出,立即受到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关于这份地震危险度城市排名的科学性,质疑之声也随之而起。比如,石家庄与北京、杭州与上海等,在地理位置上都相距很近,为何反映到排名中其地震危险度相差却如此巨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质疑,根本原因在于,从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浮躁的功利主义出发,在地震危险度这种备受关注又超级严肃的学术问题上,采用并不严谨甚至包含某种娱乐精神的城市排名做法,本身就是非常不可取的。
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不是对各城市诸如响应能力、脆弱性指数等未知“人祸”因素进行主观打分,然后联系地震“天灾”发生的可能性,牵强地排列出一个前后名次;而应该是直接用翔实的科学研究告诉人们在“天灾”范畴内发生地震风险的可能性,即各自城市的近源地震等效震级数字。
既然地震预测本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排名靠前还是靠后,与“下一个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城市”之间,都不存在任何预测价值,那么,何必弄出这么一个排名来吓唬人呢?
近年来,一种以热衷排名为鲜明特征的“排名综合症”异常流行。这也排名,那也排名,要么自欺欺人,要么沽名钓誉,要么娱乐至死。地震研究是一门亟待深入的科学,却也利用这种城市排名的方式来发布研究成果,实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