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信写在脸上的永宁农民
7月的宁夏,烈日当头。来自全国各地三十多家网络媒体的记者们兴致不减,奔赴有“四季鲜果之乡”的永宁县,考察当地小果业发展情况。
记者事先阅览相关资料,永宁东邻黄河,西倚贺兰山,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其中的6万亩酿酒葡萄基地,有东方“波尔多”美誉。
车并未开多久,稳稳停在路边,大片的果藤大棚就在眼前了。正值即将收获的季节,红的油桃,青的提子,挂在绿叶之间,看上去丰硕喜人。记者忍不住抬起照相机对准镜头,更有人在热情的果农授意下,采摘新鲜果实,咬上一口,甘甜直沁心脾。能在田地边吃上肥美的水果,殊为难得。
带领记者参观的是一个敦实精干的当地农民,记者无意中听他介绍,这片大棚,前期投资将近一千多万元。
一千多万?好大的手笔,能收回成本吗?
他自信的一笑,就这些提子大棚,每年纯收入轻轻松松过百万。
记者略感惊叹,除了提子大棚,还有不少油桃等水果大棚,合计起来,岂不是可以“轻轻松松”收回投资,“轻轻松松”的致富!
然而,记者更加惊叹的,是农民的自信,满脸的自信。在缺水的西北,在相对闭塞的宁夏,到底是什么令农民们有如此自信呢?
科技提升农业生产力
在瓜果大棚附近,有栋不起眼房子,记者进去后,一副熟悉的投影仪图像跃入眼帘。原来,这里是果农的网络信息中心!有负责人介绍,这里经常有专家为农民讲课,还可查阅市场信息。
记者质疑,请专家讲课,岂不是需要费用,农民们爱听吗?这个负责人淡淡的说,所有的培训课,都是免费的。
免费听课,可以解决果业种植出现的大麻烦,何乐而不为?
记者似乎找到了永宁果农自信的原因。
翻开永宁的宣传册,一个正在操作电脑的果农吸引了我。他就是被誉为“葡萄大王”的刘志勇,宁夏第一个引进美国红提葡萄的人,他探索出一条种植、栽培、育苗、管理、销售为一体的完整模式,产品远销荷兰、国内广州等地。
在永宁县,这样的科技致富能手,比比皆是。
当地一位负责人介绍,永宁县有各类学校82所,小学入学率99.95%,初中入学率97.4%,本地信息化建设正在蓬勃发展,被列入“国家级县城经济信息化示范县”和“自治区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县”。
看来,记者找到了永宁农民自信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