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领袖"到大型国企"一把手"
进入北京大学的陆昊主攻经济学专业。
进校不到一年,陆昊便跻身北大学生会的主要干部行列,并成功组织运作了北大首次"团员之家"的大型活动;而身材匀称、长相帅气的他还是当时燕园的"舞林高手"。他的一位同学回忆说,他的"舞姿专业,很受异性关注。"
北大87级中文系的一些同学到现在还记得期间由陆昊组织的一次校园集体舞大赛,并称赞"这是一次出色的文艺和交际活动"。
进校不到两年,陆昊经过直选成为北大学生会主席,这是经历了"文革"之后,第一位通过直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未名湖畔的这座著名学府,历来是俊杰荟萃之所,当选"青年领袖"时陆昊刚满20岁。
在陆昊的同窗眼里,他是一位很能服众的班长。与他初、高中同班4年的一位老同学用"一呼百应"来形容陆昊:"经他组织开展的班级活动都会很出色,同学都乐意听从他的调度指挥,很多同学私下里还议论--陆昊将来一定前途不可限量。"
1989年初,陆昊又被推荐,在经济学名家厉以宁教授的指导下读研究生。他是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唯一被保送读研究生的学生。当时,陆昊在给西安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在当学生会主席的同时没有放弃专业学习,读研究生时,我全力以赴刻苦读书,一定要在学术上打好功底,有所作为。对于今后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扎实的学术功底,这一点最为重要。"
后来,陆昊还为恩师撰写了《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中的厉以宁卷。据说,厉以宁教授"钦点"陆昊为此书的撰稿人,显示了这位当代中国经济学界巨人对陆昊的偏爱。
陆昊读研究生时便在北京制呢厂挂职任厂长助理,这是一个有着5000多名职工的亏损企业,挂职期间,他一直在考虑着如何让这个亏损的国营老厂走出困境。
1995年,年仅28岁的陆昊领命出任北京制呢厂厂长,成为国有大企业中最年轻的一把手。
陆昊接手北京制呢厂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5000人的生计托付给了这位"靠得住"的北大经济学系的高材生。
为了摆脱困境,把厂里的产品推销出去,陆昊多次奔走于西安和北京之间,做产品的营销工作。在工作实践中,陆昊一直很看好陕西及西安的经济发展,认为西安发展很有活力,也能对他的产品营销有所帮助。
在陆昊的运筹帷幄下,短短几年时间,这个企业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扭亏为盈,还超额完成多项指标。陆昊也因此连续两年当选为纺织系统优秀厂长,北京市授予他"扭亏增盈突出贡献厂长"称号。1998年他被评为北京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并升任为北京市纺织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当时的媒体盛赞他为"国企大旗青年扛"。
北京制呢厂的实践,丰富了陆昊的理论创新之路。这位经济学硕士出身的领导者撰写了在经济界引起了反响的《"当期效益"与国有企业活与死》等学术文章,其中有关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政策性建议,最终被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所采纳。
32岁这一年,陆昊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厅(局)级干部,担任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主任。之后,陆昊又把一套先进理念注入中国智力资源最集中、最具活力的"中国硅谷"。他在中关村领导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国内第一家有限合伙的投资机构,国内第一家不核定竞争范围的企业,国内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金比例百分之百的企业,国内第一家外商与自然人合资的合资企业。陆昊曾说过,理想中的中关村应努力探索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全部过程,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创新产业基地。
将5000多人的国企扭亏为盈,使中关村成为最具活力的中国"硅谷",这两项令人瞩目的政绩使陆昊名声大震。
北京市人大代表们也因此记住了陆昊,据说,在副市长候选名单酝酿中,代表们对陆昊的一致看法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