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城镇平均工资涨幅超CPI:可能源于公务员加薪
2008年07月30日 07:03:5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平均工资背后的不平均 主持人: 即便是针对城镇单位在岗职工这样一个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地位人群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短片2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上海女公务员的工资单,帖子中说: 2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的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前回到家乡上海,和许多同学一样,经历了找工作的风风雨雨,在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可以依靠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上海某较好系统的公务员。 这位女生详细列出了她的收入明细,她把自己的收入分为三大类: 第一,基本收入,每年是59150元。 第二,补贴收入,全年合计24900元。 第三,非现金福利,主要是单位不定期充值的超市购物卡、餐饮卡、牛奶票等,一年大约有六千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年收入大概约为九万元,应该说,这实在是一份相当可观的收入。 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流传的“晒工资”现象,在经历了初时的新鲜与刺激后,时至今日,仍然在各大中文论坛里流行,从一开始大家彼此的好奇到后来人们发现,这“晒工资”常常能晒出分配不公。 因此,当国家统计局的平均工资增长18%一公布,就立即引来了人们的种种质疑,有人提出,采用平均数计算出来的工资并不能代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根据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在2006年编写的一份统计年表显示,石油石化、煤炭、通信、交通运输、电力等12家企业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的3到4倍,如果加上工资之外的各种福利待遇,实际收入差距可达5倍乃至10倍。 此外,即使在同一行业,管理者的年薪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资常常相差数倍乃至数十倍。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工资也未必能体现该行业收入的真实情况。 而在国外,管理者的收入和工薪阶层的收入一般都是分开统计的,各行业的收入增长状况也都能够在统计报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那么,我们的统计工作是不是也该更精确、更具体呢? 平均工资背后的结构失衡 主持人: 好,我们继续关注、分析18%这样数字的工资增幅,我们首先连线正在江苏调研的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先生。常先生,您好。 常修泽:你好。 主持人: 您就给我解答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工资分配结构失衡,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地加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从国家统计局这样一个权威的统计机构得出的数字,就是说人均的工资在大幅稳步增长,我们不大看清这个现象,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 常修泽: 其实从今年上半年的增长来看,我个人比较一下,比去年的数还是回落的,去年是18.7%,今年上半年是18%,回落了0.7个百分点。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情况,今年上半年CPI的增长幅度比去年4.8%要高得多,上半年是7.9%,这一点也应该考虑到。同时就收入本身来说,我刚才同意几位的观点,平均数只能反映大体的趋势和水平,它掩盖了或者抹煞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这里有四个结构供您参考。 第一个结构就是整个国民收入的大分配结构。这些年整个社会财富相当明显地增加或者增长,但是这个财富在居民、政府和企业这三者之间的分配有偏颇、有问题,就是居民、政府、企业这三者各自的绝对数都上升了,但是居民所占的份额是下降的趋势,大的分配上现在有问题,居民的比重是下降的趋势,这一点应该证实,所以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相对地缩小政府和企业所占的比重。 第二个结构就是地区的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因为平均数掩盖了区域的差距,去年我详细了解了一下各地区的情况,去年的平均数是24932元,将近25000元,但是上海是49310元,北京是46507元,天津是34938元,江西只有18400元。地区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就是行业结构。刚才您讲到了12个行业相当于平均数的2至3倍,甚至3至4倍,如果用总的收入来说可能更多一点。 第四结构就是企业内部的经营者的收入和一般员工的收入,这个结构之间也失衡,有的经营者刚才也看到了,有的年薪到几十万甚至几百甚至更多一些,而一般一线员工的增长幅度相对低一些,内部也有一个失衡的问题。就是平均数掩盖或者抹煞了一些不同结构的差距。 因此,我个人建议,除了公布平均数这么一个基本的总体水平之外,还要有比较具体的结构性的数据,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主持人: 好的,谢谢常先生。 不在统计范畴内的人群恰恰更需涨工资 主持人: 其实我们今天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其实我们更多的应该把目光放在不在岗的。 白岩松: 一个是要放在不在岗,另外一方面,我们过多地看重了这18%的增幅。但是任何一个人,比如可能明天就会有很多的员工要去找领导了,能咱们单位没涨18%,这个单位的领导就应该反过来去问,你是不是从不到两千块钱的工资涨到了2160元,因为这是昨天的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可能更多的人不管他挣四千还是五千,都要求18%,但是这个统计数据只显示了是从不到2000元的月工资涨到2160元。 但是这里蕴藏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觉得刚才专家也说,我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比如大家在看到解放前中国的人均寿命的时候,30多岁40来岁,那觉得非常惨,这样一个平均数就容易遮盖住很多问题,后来去跟专家了解的时候,就发现那个时候是医疗水平很差,很多的新生儿的死亡率是极高的,因此,必然带来整个人口的平均寿命不高,但不意味着当时的人都活不过30岁和活不过40岁,这就是平均数的欺骗性。 另外一方面,你刚才说的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我觉得透过平均工资它太容易看到成绩而遮盖住问题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现在整个的工资收入、居民收入只占GDP国民收入的10.9%,这是2005年统计的数字,明显偏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在2005年的时候,43%的城镇人口拿到了83.4%的居民工资收入,而整个农村57%的人口才获得了16.6%的居民收入。因此在这样一个平均数里,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问题,就像今天有一篇文章里面说,一个木头能装多少水,要去看这个短板子,在这个平均工资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工资逐年上涨,可是掩盖了是更大量的短板子的问题,那才得不偿失。 主持人: 我觉得通过18%这个数字我们更应该关注,就是这么多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地取得更大的成绩,应当受惠的都是哪些人群,刚才常先生讲到了几个,一个就是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这种关系,到底谁应当受惠? 白岩松: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不知道恰当不恰当,其实我们整个工资收入的水准一方面要扩大在国民收入当中的比例,这样是受惠于全民的,因为十七大报告不也有吗?咱们节目中也曾经去说过让更多人分享改革的成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改变一种增长的模式,让处于短板子水平的工资收入的平均数增长得更快,而处于中高端,尤其高端的工资增长是更低,这样平均数下来的时候可能没有大家想像得这么高。但是你要知道,让低收入人群增长的幅度变大是更容易一点,因为就像让1000块钱的人涨20%只需要200块钱,可是要让5000块钱的涨20%就需要一千块钱。因此社会收入的水准,也应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税收,最近大家也在热议提高个税起征点等等,让更多的人受益,既有有形工资的提高,也有无形收入和优惠各种政策的给予,这样大家可能面对平均数的时候就更能心平气和。但是更重要的,我相信这是最后一次裸公布一个简单的平均数,相信明年的国家统计局假如再公布这样数字的时候,恐怕就会更全面一些,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等等,做更多的解释性说明,才不会引发这么多的争议和情绪。 来源:
央视《新闻1+1》
作者:
编辑:
陈新科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