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正是32年前那个灾难降临的时刻,在抗震纪念碑前,自发前来的人们献上花篮。一位附近的居民说,“每年到这一天,两点多就醒了,然后再也睡不着。”
天空渐渐发白,当广场上的人们走到刚落成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前的时候,已经有八九位老人站在墙前。
这座黑色大理石墙高7.28米,前方的纪念大道宽19.76米,合起来寓意那个伤心的日子。此时,墙面上已经镌刻17万地震罹难者的名字。按照设计师袁野的理念,墙面保证了“匀质化”,“未来24万人的名字之间也不会有任何差别,不管生前是做什么的,生命始终平等”。
用于查询的电脑尚未到位,在17万个名字中寻找亲人像是大海捞针。那些老人们开始抱怨,说“墙太高,字不清楚”,但谁也没有放弃。
突然,人们开始向马诚达身旁聚拢,这位74岁的老人在南刘屯的老乡之间发现了女儿的名字,成了“今早上头一份”。
“你看,从下往上数,第九块,马吉红。”在他的脸上,兴奋取代了忧伤。地震那天,18岁的女儿中学刚毕业。“地震前夜我告诉她,你留城啦。”他说着话,眼睛始终注视着女儿的名字,“唉,那时候不会起名字,爱看《红岩》,女儿叫吉红,儿子就叫吉岩。”
向纪念墙走来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广播电台的记者突然把话筒指向地面。“你仔细听,这些急促的脚步是不是他们寻找亲人的那种心情?”
71岁的崔占忠安稳地坐在小马扎上,仰着头,手里还举着从女儿那里拿来的望远镜。一行600个名字,他从上到下看完用时一刻钟。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来了,他要找亲家的名字。昨天没收获,第一天他找到了妻子。
他快步领着人们往路北区那片走,从右往左数到第二十行,“正数第八块,倒数第七块,右上角,看见没,刘淑英。”他的一个邻居说,前天是老爷子最高兴的日子。
在场有人算了一下,从路北区的第一个名字开始,数到他的妻子,是第11685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