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编者按]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将采取九大措施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这也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那么,导致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呢?近日,本刊特约记者专题采访了正在中央党校省部班学习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宏观经济研究专家卢中原。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结构性上涨; 平抑物价; 宏观调控

   对当前价格形势的基本判断

   卢中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当前价格形势的判断可以这样概括一下:从去年初到今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走高。当前价格上涨不是全面轮番的上涨,可以说价格上涨的特征主要还是结构性上涨的因素在推动,但是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价格上涨压力在加大。因此确实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我对2008年价格走势的基本判断是,上半年价格继续走高的压力大些,下半年价格涨幅会逐步回落,全年有可能达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水平。达到这个预期调控目标,我们有客观的物质基础,也有不少有利的条件,包括国家已经和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稳定价格的政策措施,因此应该是有信心的。当然,考虑到今年1、2月份遇到的冰雪灾害的影响,以及国际石油高企带来的成本上升因素,今年稳定价格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只有按照中央提出的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基调,未雨绸缪、及时应对,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才能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

   导致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卢中原说,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说现在的价格上涨具有结构性上涨的特点?从去年全年看,主要是猪肉、禽蛋、蔬菜、食用油等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推高了食品价格指数,进而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攀升。这一轮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比较明显,部分原因是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高企,引起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2006年国际粮食减产,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一直走高;此外还有美国、巴西这样一些粮食生产大国将玉米用于加工工业酒精,这个附加值很高,把玉米价格明显拉高了。因为国际价格很高,刺激我国国内生产的玉米大量出口,所以国内的玉米价格、粮食价格也被拉高了。这样,以粮食为原料的生产成本必然提高,例如饲料价格上涨,导致了生猪、家禽等养殖成本提高,成为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卢中原分析说,目前国内的粮食并不短缺,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裕,为什么国内粮食价格还会上涨?主要是受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影响。今年还要继续关注这个影响。现在国内粮食价格的涨幅并不高,已经回落到两位数以下。而推动国内食品价格走高的,还是由于猪肉、禽蛋、蔬菜、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

   从今年1、2月份来看,在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里面,价格涨幅最高的仍然是猪肉、禽蛋、蔬菜和食用油这四类,2月份的猪肉价格涨幅高达63%。这几类农产品明显上涨直接影响到相关的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有几类消费品价格的涨幅是回落的,包括家用电器、服装等,因此目前消费品价格上涨的结构性上涨特点仍然比较突出。但是,这些价格涨幅较低或者回落的消费品,对人民的日常生活来说并不是急需的,所以老百姓的感受并不深,他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吃的东西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来说就更加如此。

   卢中原接着分析说,除了这四类农产品的供给减少导致了价格上涨之外,还应看到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涨价压力在加大。从去年8月份开始,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在逐渐走高,生产资料价格也是在去年的7、8月份以后开始反弹,而在去年8月份以前,生产环节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是回落的,生产资料价格也是回落的。这也说明,在去年8月份以前,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特征非常明显。工业品出厂价包括两类,一类是生产资料出厂价,一类是生活资料出厂价,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去年年初以来一直在走高,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价格走高拉动的,而后者主要是由于肉蛋菜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去年10月以前,非食品价格都在回落,由1%回落到0.9%。但是,在11、12月以后,非食品价格也开始走高了,到今年1月份已经走高到1.5%。上游产品价格都在往上走,对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传导压力。这表明,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普遍的轮番上涨的风险在加大,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当记者问到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时,卢中原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主要还是成本推动,一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去年冲到了100美元以上,最近超过了107美元;再就是国内的成本上升,包括基础产品价格、还有劳动力成本上升。现在,生产领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步上涨,表明了成本上升的影响,传导到下游产品,又会成为后者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所以,中央提出防止由结构性价格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非常及时、切中要害的。

   预计2008年下半年价格上涨会放缓,有条件防止明显通货膨胀

   卢中原分析说,今年1、2月份价格总水平走高和年初的冰雪灾害有直接的关系。根据我们中心课题组的分析,因为去年消费价格涨幅很高,所以它有较大的翘尾因素,通俗地说就是它对今年价格走势有较大的后续影响。虽然国家严格控制价格上涨,但1、2月份价格翘尾因素仍然达到5.8个百分点,这就是后续的影响,或者说惯性。年初冰雪灾害冲击,导致肉、禽蛋、菜、食用油等的价格进一步大幅度上涨,把居民消费价格继续推高,这个新发生的涨价因素大概占到1到2个百分点。考虑到去年的价格翘尾因素、今冬雨雪灾害因素还有春节旺销因素,今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走高难以遏制,这是预料之中的。由于消化价格翘尾因素与冰雪灾害的后续影响,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和消费价格的上涨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种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对全年价格形势不会产生太大的全局性影响。

   为什么预计下半年价格涨幅会回落呢?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分析,有三个因素会促使价格总水平回落:一是下半年价格翘尾因素会逐渐减弱,估计到9月份价格翘尾因素会下降为2个百分点,这样有利于把全年的价格总水平稳住。二是去年5月份以来国家采取的扶持短缺农产品生产和抗灾救灾的措施,会陆续产生效果,生猪等短缺的农产品的供给情况会有大的改善,下半年的食品价格和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会减小。三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周期对生产资料价格涨落的影响看,目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些年投资增速较高的带动,近两年投资增幅趋稳,并有周期性回落态势,预计下半年这会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回落,这也有利于减轻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这样看来,全年的价格上涨走势可以说是前高后低,大体上能够稳定在4.8%左右,维持去年的水平。

   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国际石油价格继续走高,或者受世界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半年再发生自然灾害的话,那就还会有新的涨价压力。根据国内外气象专家的预测,今年是全球气候变暖事件和变冷事件交替的年份,极端天气和后续自然灾害还有可能产生冲击。后续自然灾害有可能是发生洪涝灾害,这会影响流域的生产和生活;如果是粮食主产区发生旱灾就麻烦了,那会影响一大片收成。有这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要从1、2月份冰雪灾害中吸取教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

   今年的价格形势确实是比较严峻,但我们仍然要增强稳定价格总水平的信心,因为我们有客观的有利条件。一是我们的粮食连续丰收,有较大库存,现在库存有三四千亿斤,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另外,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控制粮食出口,国内市场需求可以保证得到满足。二是煤电油运这样一些基础产品和基础行业的供应能力,也是在不断增加的。2004年我们煤和电力供应全面紧张,05年和06年煤和电的供给瓶颈已陆续缓解,近几年基础原材料、燃料、运力的投资增长很快,供给能力都在迅速增加。这样有利于平抑市场价格。三是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来支持农业生产、保障民生和平抑市场波动的财力物力要比以往雄厚得多。2007年我国新增财政收入1.2万多亿元,外汇储备高达16000多亿美元,既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扶持农业生产和保障民生;也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增加进口,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四是国家采取的扶持短缺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措施,以及农产品价格走高的市场信号,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刺激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进而使价格总水平回稳。

   当记者问到我国今年会不会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时,卢中原分析说,政府和学界多年来一直都比较强调控制总需求膨胀,因此近些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得到比较有效的抑制,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势头。现在我国面临的挑战,更多地来自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风险。从上面分析的有利条件看,现在国家的财力和市场的总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今年有可能把价格总水平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也就是可以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此外,我们也要客观地分析上游价格走高向下游传导涨价压力的问题,既要高度关注,不能掉以轻心,但也要恰如其分,不必过于紧张。因为,我国现在工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的行业是比较多的。2004年由于局部行业投资过热而导致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主要是钢材、水泥和电解铝等,现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有十多个,有不少是加工制造业。这样,上游工业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涨价压力也不是那么容易。还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工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有利于增加供给,平抑价格。90年代中期以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反复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候商品普遍短缺的局面没有改观。而9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短缺的局面已经完全改变了。国家统计局的工业普查表明,从那时以来产能过剩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这种比较宽松的总供求格局,迫使工业企业在竞争中更多地靠挖潜、改造和创新来消化成本,靠生产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不能轻率地提价。因此,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市场总格局,保持卖方竞争压力,对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在这方面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总之,对影响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进行客观分析,既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也有利于增强控制通货膨胀的信心,有利于稳定民心,有利于稳定价格预期。

   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平抑价格上涨?

   在回答记者询问平抑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时,卢中原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到九条措施,都是很有针对性的。我再谈几点个人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并不一定准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一是我们要认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些客观规律,增强稳定价格的预见性。这一轮价格上涨中,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说农产品价格上升,既有周期性的市场波动,也有趋势性的攀升,两者可能叠加在一起了。为什么出现趋势性的攀升呢?因为,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农业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都会提高,这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攀升或适当的上涨是符合规律的,但我们要防止它大起大落,大起大落是会伤农的。比如,农民看到猪肉价格涨这么高,养猪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起来,养多了到时候又可能引起价格下跌。过去我们常说谷贱伤农,同样肉贱也伤农。所以我们要防止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大幅度波动,保持生产平稳增长和价格基本稳定。

   针对由农产品供给短缺引起的价格上涨,所谓价格调控要有预见性,我觉得应该是把稳定价格的工作重心前移,移到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刺激生产、稳定供给,包括鼓励规模养殖,增强抵抗疫病能力,减少养殖成本,等等;同时,也要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让生产成本比农产品收购价格还高。在流通领域,收购农产品不能随便把价格压低。否则,就会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都给抵消了。因此,要兼顾稳定价格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既要稳定农产品市场,同时也要在农产品价格提高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要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前面讲的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合理的客观因素,而哄抬价格、联手操控价格,这是控制市场,是反竞争的。政府要通过依法处理,规范整顿市场竞争秩序,这实际上是为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创造条件,而不应当回到行政性的价格管制。否则,价格管死了,企业和农户就不愿意增加供给,反而会使市场价格进一步趋高。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维护竞争,依靠价格机制来调节供求关系,增加供给。在正常的竞争环境下,生产者会努力减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来消化成本抬高的因素。解决市场供给的问题,最终要靠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这是很重要的。

   三是处理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和资源价格改革的关系。我国资源价格一直很低,用煤用电用油都很便宜,企业凭什么去费劲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促进技术进步呢?因为那样的投入成本是很高的。现在,国际石油价格猛涨,而我们国内的资源价格像油价电价矿产品价格依然压得很低,这会引导相关企业出口石油等资源型产品,而使国内的供给相应减少,势必推高国内市场价格。因此,我们要稳住价格总水平,也要靠整个价格体系的合理化,要使资源价格能够反映稀缺性,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反映使用这种资源的环境代价。从中长期来看,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部分产品降价,因而有利于稳定价格总水平。但在短期内,资源价格改革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加大涨价压力。因此,在价格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不宜盲目调高资源价格。而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比如上游的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价格回落,价格总水平比较低、比较稳定了,就不要错过资源价格改革的机会。这也是需要把握好的,不能为了稳定价格就把资源价格改革无限期的推迟,也不能为了推动资源价格改革而不顾客观条件,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又要选准改革的时机,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

   四是控制重要农产品出口,增加短缺农产品进口。比如说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应当采取一些经济办法如征收出口关税加以控制,首先确保国内的市场供应。另外,可以扩大食用油等短缺农产品的进口,来补充国内市场供给的不足,等到国内生产恢复供给以后,我们再减少进口。当然也要注意,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走高,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缓冲措施。

   五是应当加强防灾减灾的制度建设和进一步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完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健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等等。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当尽量向灾区和那些可能进一步受灾的地区倾斜,给他们更多的试点机会和保险项目。采取这样一些防灾减灾措施,不仅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供给。

   六是从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年财政增收幅度很大,可以多投入一些财力,支持农业生产尤其是短缺农产品的生产,保障供给。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在预算中建立一些制度性的稳定的支出项目,比如说增加抗灾救灾、防范风险的财政预备费,在改善民生方面,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完善物价补贴手段,防止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涨价影响等等。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说,可以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农业生产。例如,多投放一些支持短缺农产品生产、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重建方面的小额贷款,用于买种子、化肥、农机和建材等。在这些方面,可以考虑制定一些增加流动资金、刺激农产品供给增加的优惠贷款政策。

   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工作并不仅仅直接针对价格本身,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比如,国家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要求货币信贷的投放不能过快,以避免造成需求膨胀,推高价格总水平。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稳定需求,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同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也要适时灵活调整,比如说,灾后重建要增加信贷,刚才说的短缺农产品的小额信贷,这都属于结构性的调整。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稳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另一方面要留有灵活调节的余地,例如适当增加财政支出,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投放的结构,来促进短缺农产品的供给增加,这都是需要采取的措施。总之,现在国家粮食库存充裕,主要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只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上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来源:《理论前沿》)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