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 “恶搞”何以不断?
2008年08月06日 16:32:2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恶搞”成了时髦。《闪闪的红星》被“恶搞”成网络短片《潘冬子参赛记》,《无极》被演绎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至此,不禁令人心生疑问:“恶搞”何以不断? “恶搞”不断 有人这样定义“恶搞”:它是指对严肃主题加以解构,从而营造出喜剧或讽刺的“无厘头”娱乐文化。常见形式是将既成话题、节目等改编后再次发布。 “恶搞”之风近年渐行。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电影、英雄人物等,都被当作“恶搞”题材。 《潘冬子参赛记》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变成“八七电影制片厂”,小英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潘冬子的父亲变成了地产大亨,潘冬子的母亲则一心想参加“非常6+1”。 影片《无极》同样遭“无厘头式的恶搞”,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被“恶搞”后的名人名句滑稽、离谱。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被歪解成“孔子有个唯一的女弟子叫敏,非常好学,经常向老师请教些女孩子一般难以启齿的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被解释成“屈原在躲避高利贷”;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被说成是对宋朝美女“第二性征”的描述…… 质疑 许多网友认为“恶搞”只不过是一种幽默的手段,主要是把一些原来比较严肃的东西平民化,生活化,游戏化,目的是为大众提供一些调侃的娱乐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小题大作,大惊小怪。 光明日报网络部主任张碧涌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认为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需要草根阶层多创作一些轻松、幽默的东西。而选择经典的东西为“恶搞”对象,是因为要产生幽默、就需要出人意料,故事、情节,幽默的效果才会强,给人出其不意的结局,可能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反馈。但张碧涌认为,“恶搞”带来一种很不好的后果,会给优秀的传统文化埋上“地雷”。很多青少年不知道来龙去脉,加之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如果受这种“恶搞”影响,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误区,可能现在还发现不了,但以后要付出代价。 不少专家学者对历史文化领域的“恶搞”提出质疑。孔子、屈原、苏轼等人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曲解名人名句既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也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 如何趋利避害 对于如何刹住“恶搞”之风,张碧涌觉得网站本身担负的责任重大。如果网站不提供舞台,“恶搞”成不了气候。有调查显示,大部分网友认为 “恶搞”成风一定程度归咎于一些网站打着创意的旗号哗众取宠、追求商业利益。 有专家指出,面对“恶搞”之风,硬性地压制和封堵,可能收效甚微,只有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产品,才能有效抵制,关键是拿出好作品,创作、生产出更多具时代感、民族感的优秀作品。 “恶搞”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网络文化现象,我们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道德体系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新华社记者 车宏亮 )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