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中央财政不能撒胡椒面 如何保13亿中国人的饭碗?
2008年08月11日 09:50: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现在种粮真踏实,来大水也不减产!今年一穗稻谷400多粒,一亩能收520多公斤。”望着绿油油的稻田,重庆市开县九龙山镇东坝村农民陈之国底气十足。今年年初,九龙山镇的3000亩低产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一条条灌渠通到家家田头。原来种田春怕旱,夏怕涝,靠天吃饭;现在既能灌,又能排,旱涝保收。老陈种粮的底气来自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最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年,中央不断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力度,一系列农田灌溉、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落户田间,粮食生产的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这让亿万粮农有了底气。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突破1万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在诸多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下,我国夏粮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实现了“五连增”。 农田水利强筋壮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离不开水利保障。但目前全国还有一半以上的农田靠天吃饭,大型灌区40%工程老化失修。这说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建好水利,提升地力,粮食增产潜力还很大。 “从长远看,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说,一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来提高单产,从而实现总产的增加。 为了让农田水利强筋壮骨,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今年安排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30亿元,比2007年增加两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明显提速,中央投入增加到100亿元,力争实现3年除“病”目标。在春耕生产关键时期,针对今年春旱的严重形势,中央财政增加了20亿元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同时增加了2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各级政府认识高度统一,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江西财政今年补助1.7亿元,替省级小农水农户“埋单”,各县设立小农水专户,专账管理;陕西省西安市采取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方式,打造万亩基本农田示范区;安徽省繁昌县农田排涝水费由政府负担,为全县农民年人均减负约50元。经过多年探索,农田水利工程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受益农户参与、全社会扶持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集中投入核心产区,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 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中央财政资金不能撒胡椒面,要集中投入,向粮食核心产区倾斜,鼓励最适合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建国说,从全国范围内看,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核心产粮大县,就稳定了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局。今年中央财政的农业综合开发的127亿元资金,超过六成投向13个粮食主产省份,其中新增的资金重点扶持开发潜力大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力求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粮食核心产区。 集中投入,项目少了,但是规模大了、效益高了。河南有120多个农业综合开发县,从2005年起70%的资金集中支持其中的24个。2007年项目区粮食平均单产达到1049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90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一手增投入,一手卸“包袱”。经国务院同意,今年中央财政核销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偿资金的债务26.23亿元,至此,中央财政71.09亿元此类债务已全部免除,使一些产粮大县轻装上阵。 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为解决地方财政资金配套难的问题,大幅调减了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其中粮食主产区降幅达42%;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农民筹资投劳的比例从1∶1降低到1∶0.5;采取贴息、投资参股、有偿无偿相结合等方式,吸引银行、企业等资金的投入。 整合支农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在一个项目区,财政、农业、水利、企业等资金劲往一处使,五指攥成拳,催生出新的生产力。 今年夏粮再夺丰收,全国秋粮生产基础较好,全年粮食生产势头良好。然而,也要清醒认识,当前耕地持续减少、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坚持强基础、保供给、促增产,才能保住13亿人的“饭碗”。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