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章
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符号
记者:奥组委的招标书对会徽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张武:招标书里有亮点是很明确的,一是要充分发扬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文化,二是要反映中国5000年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记者:您的创意策略是什么?
张武:我们弄出三组方案,当时我们感觉,用文字也是一条路子,郭春宁认为这也是一条路,我们之前有3个方向,一个是地标,除了天坛、长城、世纪坛等,都是北京的地标。第二是中国的哲学,像易经、八卦,太极,都是中国很深奥的5000年文化的结晶。第3个就是印章,是郭春宁搞的,它是中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
记者:最后为什选择中国印?
张武:印章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博大文化的一个象征,是具有中国里程碑的艺术精华,是方寸之间见大物的东西。我们当时就想如何捕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最后选择了印章。
记者:当时有多少作品参与竞争?
张武:评审是从2002年10月14日开始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有1985件作品参加竞标。
记者: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功?
张武:有信心,但没有把握。因为提交这个方案时很仓促,只是提交一个概念,具体形体、造型、黑白关系等都很粗糙,包括章形怎么表现都是一个概念。
记者:你们是怎么完善的?
张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较大的修改进行了八九次,小的修改不计其数。因为原来的含义是比较少的,从里面看不到最终的文字的结合,而且一开始的图形比较粗糙,京字比较难认,人的跳动的感觉不太强,印章的外形感觉不是很细致,这些都是逐步完善的。
记者:为什么把“京”变成一个人?
张武:应该说这个人是中国的5000年文化的代表,中国五千年文化是从象形文字开始,金文、甲骨文、汉简,一直到草书、行书,到现代的汉字,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缩影和写照,文字记载了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们就用一个里程碑式的图案提出一个龙字,龙字是下半身,上面是京字的上半身,结合成这么一“人首蛇身”的人。
记者:“Beijing2008”怎么弄出来的?
张武:弄这几个字不是一般的难。大家都知道印形极富中国文化特色,那么字样也应与之相配,但写起来并不容易。最开始用的是印刷体,但与印形不相匹配,而用毛笔一般性书写,难以反映中国字体的厚重。到最后,印形的创作者们提出用汉简体,并画出了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