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奥运会开幕式文化解读: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
2008年08月15日 07:59: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如实传达中国思想,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 葛剑雄:我特别注重开幕式体现的中国文化的自信。过去我们对外文化传播缺乏自信,往往迎合外国人口味。如爱用《茉莉花》歌曲,因为这首歌在歌剧《图兰多》里用过,外国人熟悉。其实中国有很多“茉莉花”,但我们怕别人不懂,所以不敢用。这次则是以我为主,无论是武术、风筝、飞天、昆曲、木偶、孔子《论语》、三千弟子求学等,将中国文化的精华用通俗美妙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尤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字,用活体印刷的表现方式,深刻鲜明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相信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开幕式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题。童声唱《歌唱祖国》,56个民族的儿童护送国旗,郎朗陪伴一个小女孩弹琴,传达了人类社会热爱儿童的共性。 吴长江:开幕式的整体感很强,奥运精神发挥得非常充分。印象最深的节目是太极方阵表演和火炬传递与点火。太极方阵以及李宁奔跑的姿态阳刚之气十足,凸现出中华民族精神。 陈燮君:开幕式最重要的是用中国元素表达了对奥运精神的追求。如用中国的飞天加上高科技手段,将奥运五环从平面缓缓升腾,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元素转化为奥运五环精神。 吴长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弘扬需要人们细致、耐心、周到的研究和呵护。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难得之处是呈现了中国文化意在言外的神韵 于丹:开幕式最好的一点,就是呈现了一种中国文化意在言外的神韵,这确实是很难得的。一系列的中国元素一点一点挥洒出来。可能是为了外国朋友能够理解,所以分了一些小主题,一点一点呈现。但是,我更喜欢的是很多元素共时性地展现,而不完全是历时性的。你看,画卷一展开,现代舞用人体在画画,而在这个画画的过程中,古琴的元素加进来,中国是讲究书画同源的。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字,这里面其实都是一种神韵,是一种依托,不论是音乐还是舞蹈,在此刻都呈现一个融合。活字印刷挺难,我一看把文字也作为一个手段的时候,就本能地觉得这个事情不藏拙,因为中国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从象形文字演化出来的方块字,开幕式把字做活了,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的理念,是意味。文字是载体,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可以归属,可以依赖。文字在我们手里使用时会带上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一个人的习惯,所以也会带着一种很个人的气息。文字里面如果没有了意味,仅仅是死文字的呈现,就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达。另外,我非常喜欢那么多现代的孩子背着小书包,在地上开始作画,周边是悠悠闲闲的太极图。看着那幅太极图,我想到中国古诗里的一个境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在白衣太极手中,会觉得再强大的力量在这里也变成了一种圆融,这里面就是中国哲学的理念。 中国有能力也应该把更丰富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 黄会林:看开幕式,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二是人文因素与科技因素的有机结合。 如果开幕式仅仅只表现古代灿烂的文化是不够的,如果只有高科技又毫无意义。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凸显出来,如“击缶而歌”那一章,假如没有现代声光电的技术手段,肯定会大为逊色,而现代高科技的巧妙运用恰恰又显示了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四大发明”在现代科技中的呈现更令人拍案叫绝,不但很艺术,还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让人们感到这些发明的强大生命力。 以人为本的构思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开幕式别具一格,比如科技手段创造出的“五环升起”那一幕,完整地体现了世界的美好形象,显示了全世界对和谐的祝福与期盼,充满了人情味。2008张笑脸是人心的表现。美好的心灵才能带来灿烂的笑脸,这是人文奥运的典范创造。费孝通先生曾以十六字诀表达出人文的关怀和文化的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008张笑脸正反映了这种关怀和自觉。 吴长江:对开幕式中色彩、光影、声响的结合印象也非常深刻,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和造型艺术元素的结合恰到好处。这种意义的表达和光影、声响的结合,应该是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展示。开幕式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有能力也应该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因为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沈丁立:用中国古代文明的画轴形式,通过高科技多媒体手段来展现,确实让中华历史上最美的东西,系统地、一件件像流水一般轻盈地展现给全世界。显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沉着、大气、自信的特质,让世人感到震惊。 于丹:一个开幕式不一定要呈现太深的理念,要呈现的是一种文化的态度和感觉。一个好的开幕式,不应该做太多的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但我喜欢,看了以后怦然心动,有感觉就够了。如果都做很系统的解释,那就不是给大众看的,因为奥运是这个民族的一次百年盛典。对于这样的一个事情来讲,要有文化的感觉,但是文化的含量不体现在绝对深奥的理念上,应该是平面的。大家看了以后,觉得自己有共鸣就可以了。 文化学者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深层分析和强烈认同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们都期望能继续深入探讨开幕式给中国和中国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不但从开幕式本身,也要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国外观众的文化心理来阐释。他们都盼望,如开幕式一般的文化杰作在中国越来越多,对世界影响也越来越大。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陈原 娄靖 徐红梅
编辑:
尉洁婷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