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正确处理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将物价上涨保持在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区间。中国价格上涨的结构性、补偿性、成本推动性以及国际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价格上涨不仅具有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央提出的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正确的。但有些人简单地把消除价格上涨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这是片面的。这样不仅无法完成宏观调控的任务,而且会损坏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妨碍改革的深化。将价格上涨幅度保持在目前可承受的范围应当成为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可行的落脚点。
本次物价上涨在本质上是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相对价格的调整,这种不仅是要素价格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核心前提。因此,结构性价格上涨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必要性,我国将在相当一段时期要面对这种结构性价格上升。因此,将完全消除价格上涨做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目标一方面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还会妨碍中国结构调整以及要素价格改革的战略进程。
中国结构性价格上涨所具有的国际输入型特征超越传统的“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分析框架,我们需要从世界经济循环和周期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本质。中国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不仅决定于中国的全球化、工业化以及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决定于全球分工体系的调整、世界不平衡、美元贬值以及金融全球等因素。简单通过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来控制价格的上涨不仅难以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反而会使中国过多承受国际通货膨胀的治理成本,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出现过度的波动和下滑。中国价格治理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在加大国际协调、进行必要的国家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干预的基础上,展开国内结构性价格上涨的治理。
目前价格上涨的范围和幅度依然处于中国宏观经济和居民可承受的区间,国家可以通过各种价格补贴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在控制价格涨幅、维持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之间、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四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当前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选择
如何才能保持目前的国民经济增长势头、保持价格上涨幅度在合理的可承受的区间呢?
第一、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以防止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深度下滑。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宏观经济出现进一步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外贸与投资实际增长速度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大调整,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简单地放松这些政策不仅难以“有的放矢”的治理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反而会加剧目前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放松货币政策可能有利于部分企业改善流动性问题,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度下滑以及外需总量收缩的问题,反而会推进中国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和通货膨胀治理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又例如,政府通过投融资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以及资本市场进行干预,使这些市场大幅度反弹,可能使这些行业出现短暂的繁荣,进而拉动相关投资的增长,但这些政策在热钱已经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前提下,反而可能引发投机资本在抄底获利后快速解套,资本反而出现大幅度外逃,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再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大幅度提升工资改变初次分配的结构,进而为消费提升提供收入支持,但这种政策调整在通货膨胀预期存在的环境中往往成为启动“物价-工资螺旋上涨”通胀形成机制的导火索,并最终导致实际工资增长速度下降,消费疲软的局面。
因此,中国在面对目前宏观经济下滑的局面,不仅要面对“结构”与“总量”的冲突,还必须面对“短期”与“中期”的冲突,同时还必须重视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针对性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动态调整的平衡规律。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权衡,本文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目前调整的主要对象应当是阻止外需和投资的过度下滑;遵循的原则应当是“政策小幅调整反向启动各种联动机制,治理中期加速回落”;短期目标应当是“实体经济层面实现反向微调,金融资本层面保持高度稳定”;中期目标依然是“在坚持总量平稳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性调整”。因此,具体措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