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顾烨 许群 朱佳沅)经过两年建设,投资10亿元、长12.6公里的洋口港跨海陆岛通道黄海大桥日前正式竣工。这标志着江苏如东洋口港的基础设施框架已全面完成。大打“桥牌”,如今成了长三角地区的重头戏。
东洋口港的开发建设,填补了上海以北直至连云港1000多公里海岸线没有大型港口的空白,而且和上海港、宁波港可以实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经济板块进一步整合。
江苏是长三角地区建设过江快速通道的代表,从上世纪末开始,根据未来过江交通需求,江苏省在高速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规划了11个过江通道,按长江江苏段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过江通道的分布依次为: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四桥、润扬大桥、五峰山通道、泰州通道、江阴长江大桥、锡通通道、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崇启大桥。
自从苏通大桥2003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后,大桥效应就逐步体现。2002年,南通市生产总值增幅在江苏省13个市中位列倒数第二,但从2005年起,跃居全省前列,2007年全市GDP突破2000亿元,增幅位居江苏第一。
浙江许多隔海相望的城市都盼望着跨海大桥把自己带出地图的角落。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它北起浙江省海盐县,南止于宁波慈溪市。浙江宁波市交通局副局长张延表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将极大地降低宁波与上海间的道路运输成本,在未来20年里,可节省燃油500万吨,累计每年降低的运输成本等社会效益,折算人民币可达22.19亿元。
随着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慈溪彻底改变了长三角地区“交通末端”的宿命,以汽车零部件、模具机械、电子信息和智能家电为主要投资领域的一批项目相继落户。过去的“旮旯地”,如今成了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长三角“桥牌”不仅打出了交通一体化的局面,助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更是长三角工业化阶段性特征的一个缩影。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振指出,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对运输成本比较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进行产业转移,加速向上海周边聚集,这样就会形成比较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
长三角“桥牌”打出了“港桥海联动”的大好形势。2007年,长三角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1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4223万标箱,提前3年达到了2004年国家批准的《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预计的吞吐量能力。
长三角“桥牌”也打出了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并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特大型国际都市圈。随着大桥的开工建设,大桥两岸农民开办的“农家乐”也是一派红红火火。紧挨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的慈溪市崇寿镇是一个只有2.5万人的小镇,但镇上星罗棋布着上百家以经营海鲜为特色的农家乐餐馆。大桥给这里原来贫困的海边人带来了致富的机遇,让当地经济翻了身。原本只有3000多万元财政收入的崇寿镇,2007年财政收入超过了1亿元。
“走大桥,游宁波”如今已成为苏州市民出游的热点。宁波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报名参加宁波大桥之旅的长三角游客,超过了30万人次。在江苏昆山周庄,记者碰到了来自浙江宁波的郎宁,他告诉记者,他以前就很想去周庄,现在交通发达了,自己开车走杭州湾跨海大桥很快就到了。
2008年3月底,上海私家车数量接近63万辆,而在2003年,沪宁杭三地的私家车只有35.8万辆。随着汽车进入家庭和大桥的无缝衔接,自驾车旅游在长三角地区将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