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上海气象专家就市民质疑暴雨预警做回答
2008年08月26日 14:44:5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个小时内100多毫米的雨水从天而降,到底是何原因导致老天如此“慷慨”?如此强的降水为什么前一天没有预报?面对一大清早就遭遇的这场暴雨,不少市民心存疑问。对此,上海气象局的气象专家介绍说,对于这种突然“长”出来的雷雨云团,要提前进行预报目前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难题。 【疑问一:为什么短时间内降水如此强?】 主因还是冷暖空气交汇 上海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介绍说,一方面,前两天高空槽一直相对较弱,而昨天却有所加强,并带来了北方的弱冷空气。另一方面,本地地面有低压槽,低压槽内有个静止锋,而静止锋上还有波动。“冷暖空气一交汇,产生了能量很大的反应。”此外,今年第12号台风“鹦鹉”虽然已经消亡,但它仍间接对上海产生了影响,由于“鹦鹉”为上海送来了充足的水汽能量,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降雨的强度。 【疑问二:为什么前一天没有提前发预警?】 雷雨云团是突然生成的 气象专家表示,昨天的短时强降雨局地性极强,而且是突然生成的,前一天在相关云图上还看不到其“踪影”,因此很难提前很长时间做出预报。“它与台风不一样,台风生成后虽然距离上海很远,但能看到它,并可以根据相关数据对其路径、强度作出预测。但这次短时强降雨是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很小,局部地区性也很强的,在看不到它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预报。” 除此之外,昨天的强雷雨云团发展也很迅速。记者在气象部门的卫星云图上看到,昨天早晨5点,橙色的雷雨云团还只是位于崇明上空的一小块,但六七点钟时就已基本覆盖市区,而上午10点左右,其主体就已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出了上海。据介绍,对于这种突然“长”出来的雷雨云团,要提前进行预报目前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难题。 【疑问三:强降雨有何特点?】 分布不均市中心雨量大 上海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介绍说,昨天早晨的暴雨呈现出了三大明显的特点。首先,雨量分布极其不均匀,暴雨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青浦、闵行、浦东、南汇、崇明等地,“这些地方都出现了上百毫米的降水,而有的地方才下了3毫米,所以雨量分布非常不均匀。”其次,市中心雨量很大。与以往郊区雨量经常比市中心大的情况相比,昨天,“勇夺”1小时雨强最大“桂冠”的是市中心的徐家汇,这给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压力。再次,雨量集中的时段正好是上班高峰。昨天早晨,雨水最大的时候是7点-8点,正好是早高峰时段,因此强降水给市内交通造成了严重影响。 【疑问四:雷暴天何时结束?】 今起多云30日新一轮降水启动 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从8月1日至8月25日,本市已经出现了13个雷暴日,逼近近30年来最多14天的纪录。气象专家表示,昨天的强雷电和短时强降水过程可以说是为这一轮雷暴天气画了个句号,今天本市天气将以多云为主,局部地区可能有短时阵雨。受降雨影响,昨天徐家汇最高气温仅为23.5℃,感觉比较凉爽,而今天随着天气转好,气温将在24-31℃之间。27-29日,本市将是多云为主的好天气,最高气温在32-34℃左右。“下一次降水过程可能要到30日,预计有阵雨或雷雨。” 仅应对一年一遇雨量 本报讯记者王婧“上班迟到了”、“水流进家里把地板都泡坏了”、“外出办事水几乎淹到膝盖了”……昨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打乱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诸多马路的积水让市民感觉“很可怕”。为何会造成这种“水漫金山”的现象?上海的城市排水能力究竟怎样?再一次遇到这样的大雨会不会又一次被淹?针对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水务局和市防汛指挥部的相关负责人来释疑解惑。 可应对一年一遇雨量 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马远东表示,上海目前大多已有和在建的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为每小时27毫米至36毫米,是按照“一年一遇”的降水标准来建的。 在某些特殊地段,排水能力则可应对“三年一遇”的降水标准,为每小时50毫米,如虹桥机场、浦东机场、虹桥枢纽地区等。 昨天的暴雨超过“百年一遇”的标准,达到每小时118毫米,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上海排水系统的现有能力。 排水设施提升很难 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马远东表示,人和自然的抗击说到底有个限度,一味的加强设施建设,目前没有经济实力,可行性也不大。 把本市目前的排水系统改成“百年一遇”的标准,目前还未精确计算过成本,但是“三年一遇”的成本已经是“一年一遇”的三倍,因此,“百年一遇”的设施建设,依照我们目前的经济条件,可行性非常小。再说,100年才遇上的暴雨,其余99年让设施闲置,是否有必要做这个投资?算一算经济成本和效益,是非常不成比例的。 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外,其他的可行性也很小,马远东告诉记者,如果排水、泵站都建成“百年一遇”的标准,占的空间就会非常大,这样一来,自来水管、电线电缆等等公共设施就会无处安置,目前要协调这方面的空间,尚有一定难度。 在预警上下工夫 马远东表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预警和一些延伸服务上,比如及时预报灾害天气,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迅速启动预案,撤离人员,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与天斗争的过程中,建造设施终归有个限度,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应对才是最关键的。”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编辑:
陈新科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