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奥运综合征”:中国奥运迷的甜蜜烦恼
2008年08月26日 23:44:2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陆文军 孙妙)随着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大半个月来守着电视机追看比赛的奥运迷们顿感怅然若失,“奥运结束了,精彩绝伦的比赛也只能回味,生活好像也变得乏味了……”。 专家指出,在经历了半个多月难忘的奥运体验之后,不少人一时很难将生活重心从“奥运”重新调整到原来的轨道上。如何摆脱这种“奥运综合征”回复正常生活,成为一些国人在“后奥运时代”的一个甜蜜烦恼。 “奥运综合征”困扰白领、学生 24日晚,在普华永道工作的白领吴建勋目不转睛地收看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随着北京奥运的闭幕,吴建勋也感受到了生活突然变成了“无法承受之轻”。他喟叹说,“还没有看够就这么结束了……”。 和他一样,自8月8日以来,很多中国人都是围着电视过日子,数着金牌下饭,连路人之间的问候和攀谈也变成了“我们今天又拿了几块牌?”。 不少公司职员在奥运期间为比赛可谓是废寝忘食:中午为多挤出一个小时看比赛,把午餐给省了;晚上为了不落下一场赛事,不惜第二天睁着“熊猫眼”上班。观看奥运比赛也成了不少学生假期生活的主要节目,他们从早看到晚,一天16个小时“钉”在电视机前。 心理咨询师林叶指出,临床经验显示,每年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结束后,过分投入的体育爱好者们通常会出现短期的“心理低潮期”。 他表示,观赛的乐趣的确会使人所相处的亲密团体都发生一定转变,夺金的激情也会短暂代替个人事业上的不如意而使人暂时沉醉。一旦回到原先生活中,这种情绪的转换就很难调整到位。 专家提醒:正确对待“冠军情结” “我不要去学校,我要当运动员拿金牌。”8岁孩子田田的话让她的妈妈张女士着实吃了一惊。家住徐汇区肇嘉浜路的张女士对记者说,女儿自从看了奥运后,对跳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不停叨念着要去上体校。 “看见电视里播跳水,就学着样子从床上往下跳。”张女士哭笑不得地说。 比赛场上精彩绝伦的表演,夺金时光辉灿烂的瞬间,升国旗时熊熊燃起的自豪感,让许多孩子有了一个奥运“金牌梦”。在许多年轻人当中,冠军情结、金牌情结也成为奥运综合征的另一种“副产品”。 奥运把整个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向了运动健儿们,让他们在这半个多月的比赛期间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种巨大的放大效应,让奥运迷们产生了对冠军、金牌的神往情绪。据报道,湖南18岁的举重小将龙清泉获得金牌后,就收到了观众的求爱书信。 “以前最欣赏影视明星那样的洁白消瘦的脸庞,弱柳扶风的身段,现在觉得大街上的女孩太瘦,一个个和白骨精似的。看看冼东妹,那叫一个壮实,那叫一个匀称。还有人家杜丽,一个笑容简直迷倒了全世界,脸上几颗逗逗又算什么。”一位网友幽默地写道。 从“甜蜜烦恼”到精神财富 随着奥运热潮退去,中国奥运迷要如何摆脱“奥运综合征”的困扰?专家指出,奥运闭幕,人们需要赶快从“奥运综合征”中摆脱出来,但并不等于遗忘奥运,正相反,“奥运精神”应该成为13亿中国人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理性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小微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奥运承载了太多感动,太多震撼。但是,当我们离开赛场,把频道切回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奥运精神仍然可以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成为我们放飞梦想的原动力。” 复旦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顾晓鸣也对记者表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取决于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完美的努力追求。希望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人能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运用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让奥运精神真正造福中华民族。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陆文军 孙妙
编辑:
周娜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