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华不做审计工作了,审计风暴没退休,换帅之后的国家审计署再次刮起了金融审计风暴。在28日公布的2007年审计报告中,9家金融机构被点名存在违规资金问题。据《新京报》报道,被点名的农行、中石油、华电集团等均在为如何回应做准备,上述单位中负责此事的部门均已将“澄清”材料向上级报告。
审计报告公布之后,被点名单位不敢置若罔闻,而是积极准备回应,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所谓回应不但显见问责,反倒更似一种狡辩——“澄清”二字让审计风暴顿时变得虚无缥缈起来。“监管不力那是陈年旧事了”,“审出来的基本都是2006年甚至之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相关的规定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善”,看看这些回应,不得不让人怀疑:我们津津乐道于审计风暴,并冀望由此掀起问责风暴和廉政风暴,是不是一件特犯傻的事?
审计风暴刮得震天价响,报告出来的问题一大箩筐,可人家一句“那是陈年旧事了”,就四两拨千斤地把审计署顶了回去。如此一来,审计风暴岂不只能是自己跟自己玩?应该承认,“陈年旧事”确实戳到了审计署的痛处,因为他们永远只是对别人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行为做出评价——不仅木已成舟而且舟都烂掉当柴火烧了,审计报告才能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计的滞后性。
人家一面在针对审计报告说“那是陈年旧事”,一面可能又在犯着更为严重乃至与“陈年旧事”本身一模一样的错误,可审计署却毫无办法,因为今天的事要到很久以后才有审计报告,而到那时,今天的错误又是“陈年旧事”了。于是在现有审计模式下,“陈年旧事”永远无懈可击并无往而不胜。
我们常质问审计风暴之后为何不见问责风暴,可是“陈年旧事”提醒我们:犯错误的领导可能都早已不在其职了,还如何去追溯问责其过错?所犯错误本身或许都已经不复存在,不仅无须积极改正,甚至根本无法整改。比如,中石油、华电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在2006年均有领导离任,可他们的离任审计报告直到两年以后才出来。幸好他们都没问题,即使有问题,“迟到”的问责风暴又如何能掀将起来?
由于审计风暴的严重滞后,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何审计风暴总是一场没有结尾的独角戏了。如果审计的严重滞后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审计工作的前瞻性作用始终无法发挥,那么在“陈年旧事”面前,审计风暴恐怕只能徒有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