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教育提速奠基民族未来

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 题:教育提速奠基民族未来  

  2008年9月1日,一个必将被历史所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个里程碑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发展前所未有的大提速:

  2004年,启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7年春,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秋,实施新的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秋,全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温暖民心。

  大国办大教育,每一步都需要非同寻常的决心和勇气。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温家宝总理作出了铿锵有力的承诺。

  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下,新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在书写着气势恢宏的伟大篇章。

  知识的阳光普照偏远乡村

  21世纪初,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在西部地区还有410个县,那里地理环境恶劣,大都处于高原地区、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和荒漠区,不仅办学环境恶劣、成本高、条件差,而且接受教育的观念也相对淡薄,距离“两基”的标准还很远。

  “孩子是等不起的,教育是不能等的!”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实现教育公平,这是一个敢于直面困难的政府所具有的坚强信心。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正式启动。

  几年间,中央投入100亿元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实施“两

  免一补”政策,解决学生“留得住”的问题。

  原来透风的草房、破旧的窑洞,如今变成窗明几净的教室、宽敞干净的食堂和宿舍。“原来我每天来回要走5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可以把路上的时间省下来复习功课了”,住在大山脚下的宿舍里,重庆市巫溪县百步小学的周英感到无比开心。

  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还有一项任务属当务之急,就是迅速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

  2003年开始,“远程教育”这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这张看不见的网络,成千百倍地放大了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我爷爷的时代,没有书本,没有笔……在我爸爸的时代,只有小黑板……在我们的时代,只要走进计算机教室,就走出了高山峻岭。”——这是新学期开学,西藏达孜中学的新生写下的入学感言。

  眼界决定高度,高度决定命运。一张网络,悄悄地但深刻地影响着亿万学生,让他们与世界的接触变得如此亲密。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投入教育事业,2007年秋季,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首批10737名免费师范生已和高校、家乡政府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在教育行业内工作10年,其中到县级以下初中和小学服务2年。中央财政还设立专项资金,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截至2007年,3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应招到西部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

  “两基”攻坚,正迅速改变着中国西部教育。截至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

  义务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上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党和政府着力推进的大手笔。

  2006年9月1日,修订后颁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从法律的层面确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法律不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一年,西部农村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春天,这项改革推及到全国农村;同年秋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免交学杂费的同时,还免收教科书费,1.5亿学生因此受益。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慨。

  2008年春天,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到了秋季,全国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免了学杂费,省下了几百块钱,减轻了我们家长的负担,也可以让孩子少遭点罪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韦金磊的母亲这样说,小金磊从此再也不用像以往那样利用课余时间捡拾旧报刊和饮料瓶来换钱攒学费了。他的课余时间开始充满欢歌笑语,他将与城里孩子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浴义务教育普惠制的阳光……

  短短3年,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四大步跨越”。全国人民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巨大决心。几千年前孔子“有教无类”的民族之梦正在成为现实。

  让教育真正面向全社会

  2007年秋季,到河南登封职业高中报到的新生达到300多人,许多初中毕业生主动选择上职业院校,一些休学打工的孩子也重返校园,校长景国敏乐得合不拢嘴。

  在河南、四川、安徽一些地方,“上职业院校,就业打工出路宽”的观念已经开始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职业院校学生“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已不再出现。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是让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院校读书……

  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是难得一见的景象。职业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二流教育”而遭受歧视;与此同时,各地职业学校在前些年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办学条件也每况愈下。

  中国政府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一环,也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200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共投入20亿元,支持了317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71个县级职教中心、218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各地也纷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号召一出,人心鼓舞。当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招生规模总量突破8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入职业学校,2007年,国家实行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连续2年的资助。三年级学生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报酬。近1200万名在校学生因此获益。

  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平起平坐”。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学生的高超技能让我大吃一惊”,在不久前结束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现场,世界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主持杰克·杜塞多普惊叹不已,“我相信,如果这些学生来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中国将很快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一席之地。”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向世人展示出它的勃勃生机。

  点燃贫寒学子一生的希望

  这是一项改变很多人命运的政策。

  “一分钱不带也可以上大学”,郑州大学的刘新艳由于家境困难,没带任何费用,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了,入学后她向学生处申请,很快获得了一份勤工助学的岗位,“工作1小时10元钱,我还申请了5000元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不成问题。”

  2007年,在郑州大学,像刘新艳这样依靠“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有1040名。而仅仅在河南省,各高校就有10余万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共计减免缓交学费3亿元。

  2007年秋,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新的学生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不仅可以享受“绿色通道”政策,还可以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

  自实施之日起,这项政策每年由500亿元的各级财政资金保驾护航,惠及全国1800多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排助学资金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16岁就成为孤儿的汪文丽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就学,通过学费减免和申请国家助学金顺利入学。她说:“国家的好政策就像冬日里的温暖阳光,让我更加坚强,相信未来会有属于我的蓝天。”

  人生关键处的帮助,点燃的是一生的希望。

  给予青年学子的资助,燃起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发展列为加强和改善民生之首。“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标既定,豪情满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在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人力资源强国进发。

  踏着公平的基石,为民族未来奠基的中国教育事业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