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3日专电 测绘局、地震局今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介绍汶川地震对地震周边地区及青藏板块地形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次测绘的结果保证数据精确到厘米是不成问题的。以下为实录。
[科学日报记者]本次公布的结果精确到了厘米,请问在监测过程中采用了哪些高新技术?怎么保证这个精度的精确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我们这次主要采用GPS观测和它的一些数据处理技术。一般观测点就是观测三天三夜,震前差不多也是这样一个时间,震后也是用三天三夜观测的时间来保证它的观测精度。个别点,比如在震中有些余震的地方,有些点老测不好,测到一半稍微震一下,前面的结果就不行了。有几个点观测了十几次,用观测时间来保证观测的精度。
第二,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了两个技术,一个是GPS连续运行站,就是昼夜连续运行,这个站在震前已经布上了,有的已经布置好几年了,就是不分昼夜每天观测,这些点的精度就非常高。当然它不是在震中,比如在西安、拉萨、昆明等。
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联合建设了28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连续运行站,这就保证精度非常高,对点的坐标和该点的移动都非常精确。在处理的时候,除了国内的站点,我们还用了国外邻国的站点,比如东边有两个站,韩国和关岛。西边也有两个站,巴林中亚那边。北边一个站,南边一个站,一共是六个站。
在28个站里选择接近震中的部分,包括地壳变动比较激烈的地方或者是余震比较多的地方,我们在周围选了6个国内的站点,大概是12个站作为基准,这些站包括坐标以及坐标移动的速度也是知道的。这是数据处理的一个根据,所以非常精确。第二,用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保证数据处理结果精确到厘米还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