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举世罕见
负责次生灾害评估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表示,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我国有史以来一次性灾变事件爆发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经过初步判断,整个汶川地震的损失中约有1/3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而是次生地质灾害引起的损失。
国家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院士说,根据初步统计,地质灾害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达30多座。
董树文告诉记者,汶川地震引发如此多的地质灾害和危害,主要是由于山高壑深,峡窄坡陡,8级地震引发世界罕见地质灾害。
与其它地震灾害明显不同的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惨不忍睹,至今仍难以获得完整确切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大部分失踪人员多数被滑坡等地质灾害所掩埋。根据部分现场调查,死亡人数大于30人的地震滑坡、崩塌灾害约22处,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为北川老县城的城西滑坡,高达1600人,直接摧毁了近半数老县城建筑;从映秀到汶川的20公里路段为成都—九寨沟的环线要道,被340多处滑坡、崩塌严重毁坏。
发生机理呈现脉络
搞清楚汶川地震发生的机理也是此次调查评估的重要内容。马宗晋院士介绍说,这次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的主断裂上,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初步推断,在印度板块总体向北东方向的作用下,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并受到四川盆地的推挡,促使巨大的能量在龙门山映秀—北川地带突然释放,爆发了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公里左右。通过现场地震地质构造的考察及多种观测资料的分析,位于龙门山的映秀—北川断裂即是汶川地震的发震主断裂。从龙门山及其外围地区多年连续观测的地球物理资料来看,此次地震之前尚未能认定有显著异常,未能给出短期和临震预报。
董树文研究员进一步解释说,有人说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惹的祸,表面如此,实际上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汶川地震给科学家上了一课,过去往往关注那些位移量大的地区,如鲜水河断裂等,每年位移量是龙门山的好几倍,地震也频繁,可是位移量由大变小的地区,即使位移量不大,也应当高度关注,因为应力和应变正在聚集之中,可能爆发大地震,汶川就是如此。
强余震不可麻痹大意
对于余震发展的趋势,马宗晋院士说,回顾100多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10次7.8级及以上地震,震后的余震多数未超过7级。
截至9月1日12时,也就是大震后112天内,我国地震台网记录到2.7万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的余震是5月25日下午发生在青川的6.4级地震;5级以上余震39次。余震的数量和强度仍有较大起伏。
7月24日,青川一带又发生5.6、6.0和6.1级较强余震,造成10余人伤亡。可见,对于强余震还需较长时间研究攻关。目前,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资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确认“5·12”汶川地震偏于主余震型,震区再发生6.5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
不过,根据对全球大震及其余震序列的分析结果,初步认定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可能还要活动一段时间,地震部门还须对汶川震情加密监视和会商研究。
然而,众专家表示,只要勇敢面对,向光明的未来前进,付出必定会以巨大的进步作为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