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的消息,再次触动了中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在中国引发了是否应该坚守本土品牌的大争论。部分民众认为,这是民族品牌逐渐消亡的信号,据统计有八成网民反对这次收购。有不少人认为,这次并购涉嫌垄断,中国应对此展开反垄断调查,更有一些企业联名上书反对这次收购。也有部分人认为品牌无国界,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本网记者调查后发现,在市场经济和企业品牌较为成熟的美德日韩等国,他们对外资并购本土企业其实也都有一定的限制;在当前的全球并购潮流中,他们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他们的本土企业和品牌或明或暗地撑起"保护伞"。
美国:政治干扰禁忌颇多
对许多跨国公司来说,美国是跨国并购的福地,因为美国一直欢迎外来投资;但有时,美国复杂的政治环境,也使跨国并购成为陷阱,不少跨国公司最终只能铩羽而归。
从表面看,美国确实对外资"敞开大门"。与其它一些国家不同,美国不存在专门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外资待遇等同国内投资者。用美国政府的话说,这种中立政策的核心,就是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即在通常情况下,"它既不会因政府相关政策面临比美国企业更多的障碍,也不会获得比美国企业更高的特殊优惠"。
当然,外资在美国也不是"百无禁忌"。美国国内航空运输、内河和沿海航运、核电等领域,对外资是明令禁止的。根据美国《联邦通讯法》,外国企业在电话、电报、电台、电视等通讯领域的投资会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反垄断"大旗也是外资并购美国企业时经常遭遇的阻碍。
对牵涉到重要企业或重要领域并购案件,最终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 S)手中。该机构由美国财政部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劳工部长、贸易代表等多名内阁官员,审查外来投资是否会损害美国"国家安全"。
但该机构也备受争议。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坦陈,该机构是一个由法律、规章、政策和政治共同作用的领域,其行事受政治影响太大,这也是"在美国做生意比较丑陋的一面"。而中东、中国等一些国家的投资,更成为一些政客操弄的话题。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2005年,由于受到政治干扰,纯属商业并购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最终失败;2006年,在所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操弄下,阿联酋港口世界公司最终放弃已并购到手的美国多个港口运营业务;今年,由于一些政治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华为部分收购美国3Com公司的交易也最终夭折。
这一系列事件极大地打击了美国的开放形象,尤其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亟须大量投资。美国财长保尔森曾公开承认,拒绝港口世界和中海油的投资,让许多人对美国的外资政策产生了疑虑。
察觉到美国一些政客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经常性地小题大做,一些外来投资者在美并购也不得不小心谨慎。美国媒体曾总结说,现在许多中东等敏感国家对美投资都遵循不成文的"四条金律":一是不并购整个公司,只购买小额股份;二是事先会表明,不寻求控制权,不改变董事会结构;三是与美方相关机构或一些关键人物先私下接触;四是避免触及石油等敏感领域,在这些领域即使谋求当个小股东,也会在美国国会引发轩然大波。(本网驻华盛顿记者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