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商品,只有在买卖双方的和谐交易中,才能广泛地流通。任何一个产业,只有在产品的顺畅流通中,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繁荣。时下中国的房地产业,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买卖双方似乎变成了敌对的双方:房地产商合力维持高房价,宁愿很多人买不起;而需要购房的一部分人,却试图把房价从高位上拉下来,从“不买房行动”,到合作建房,到“万人购房团”,都属于这类行为,邹涛、于凌罡等,属于这类人中的领袖式人物。
既然不能在互利中交易,那就看谁能在博弈中获胜吧。在这场博弈中,购房者注定处于弱势,这不仅因为房地产商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卖方是一个个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他们本身就具备群体性力量,常握了许多社会资源,并且组织和组织之间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很容易形成同盟。而买方,却是一盘散沙,没什么可依仗,如何去同强大的房产商博弈?
不买房行动,可以看作是购房者集体与地产商博弈进行自救的第一次尝试。但这次行动没有走多远,事实上这样的行动也注定走不了多远。不买房,就意味着只能过无房的生活,或者离开所在的城市。离开城市,放弃的东西太多,自己工作以及事业积累都在那个城市,放弃的成本太大。不买房,意味着只能租房,而租房的生活有太多的不便,比如邹涛的支持者之一钟誉,在深圳8年,搬了20次家。更重要的,有自己的房子,是一种社会地位和生活层次的象征,特别是房地产商还在刻意渲染这层意义。于是不少一开始积极响应不买房行动的人,后来也只能屈服加入到有房者的行列。
合作建房,倒是实质性行动。但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要和地产商竞争拿地,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缺乏基础。和开发商一起拿地,开发商有丰富的拿地经验,懂得如何获取政府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具备和有关政府部门多年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建房者不但得不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反而受到各种阻力。比如,温州的合作建房,就有政府部门在其中刁难和作梗。
而“万人购房团”相对于前两次自救行动,却有很多优势。首先,邹涛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那就是现在房市低迷,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其次,参与者行为容易一致,因为获得住房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意愿。第三,相对于合作建房,这次行动避免了不信任的问题,因为参与者不需要投入资金,无需担心损失,参与者唯一的参与方式就是加入行动委托谈判。第四,行动方式简单,唯一要做的就是和开发高谈判……这些因素,将非常有利于加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坚定性,有利于参与者凝聚和团结,有助于行动的一致和持续。事实上,对于无房者来说,唯一可以制衡地产商的力量,来自他们行动的一致,在于将分散的个体整合起来,以整体的力量去和地产商博弈。
时下,济南、郑州、南京,购房团雨后春笋一般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冒出来。不敢肯定这样的行动已经成熟,一定能把房价拉来来。但从历次自救行动中能看到,行动组织者和行动本身都在不断地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