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宏观数据,CPI同比上涨4.9%,是CPI涨幅连续13个月内首次“破5”。大多数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这一数据表明通货膨胀紧张局面得到了缓解。尽管对此后CPI涨幅会不会保持一路走低的趋势,以及该不该因此放松货币政策,各路专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CPI回落的正面评价是一致的。事实上,好看的CPI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说明通胀危险的消减,而且昭示着理顺资源、人力等要素价格的难得机遇。
中国国内和国际石油价格倒挂的情势由来已久,国家有关方面并不是不想理顺,而是多次承诺“择机”推行而又无机可择。理顺燃油价格机制的条件,一个是国际油价较低,一个是国内CPI压力较小。否则,不问青红皂白推行价格接轨,终端消费者难以承诺高涨的价差还在其次,关键的危害在于助推本已高涨的物价,从而产生火上浇油的恶劣后果。我们曾经错失过一些机会,但这一次不能再错过。一方面,国际油价连续回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接轨价格落差已经逐步接近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同时CPI涨幅的持续下行,为消化油价上涨带来的压力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国内油价的调控长期以来靠行政手段,价格的生成机制处于扭曲状态,既不能反映需求又无法反映供给。但是资源紧缺的现实,又必然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联系在一起。为了消解两个市场的落差,国家财政只能以巨额补贴的方式为价格波动买单。财政负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严重的是由此造就了一个病态的生产消费链条,它不受市场规律的约束,粗暴地吞噬着自然资源和公平正义的社会资源。这样的局面必须得以纠正,CPI“破5”加上此前已经具备的国际油价回落,应该为此创造了充分条件。
不可错失良机的另一个方面是劳动力价格。中国劳动力薪酬偏低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在GDP迅猛增长的背景下,要求分享发展成果的声音越来越不可忽视。党的十七大也注意到这一问题,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但是,职工工资增长的要求仍然需要面对各种疑问,甚至一部旨在建立公平机制的《工资条例》,也因被怀疑不合时宜而面临推迟出台的命运。反对者的意见之一,是工资增长会带动物价的螺旋式上升。持此种观点的人,有政府官员,亦有经济学家。尽管我们可以来辩论这样的假设到底成不成立,但是在CPI高涨的背景下,更多的人恐怕还是宁愿信其有。
眼下的CPI数据表明,通货膨胀的风险正在减弱。那么以可能助推CPI为借口来反对工资增长的主张,也就丧失了立论的基础。这对于增加民生福利当然是一种利好,而且靠挤占劳动报酬来推动经济增长也早已不是正当的市场规律。借CPI下行的机遇理顺劳动力价格,不独关乎公平,而且有益于成就一个永续的国内市场。只有薪酬增长了,民众才能转化成为积极主动的消费者。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增长格局中,消费一直是拖累增长的短腿。CPI涨幅的跌落,同样给改变这种格局提供了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