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也能成为大学新的专业?这件新鲜事儿挺耐人寻味。
据报道,河南农大今年新开设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成为该校最热门的专业,计划招生60人,上线人数达到931人,进入这个专业竟是22人选1。据称,通过4年理论与实践培养,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是农村基层工作管理人才的最佳人选(见本报9月16日第十版)。
因为供求之间的众多复杂因素,一所学校的专业热度,也许并不足以反映大势所趋。但是,这一现象仍然透露出一些可喜的信息。
针对农村基层的发展与管理开设课程,这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上是个创新,多少反映了社会注意力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高校专业设置是一面折射社会热点的镜子。30年前“科学的春天”来临,基础研究人才奇缺,高校数理化专业热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代书生的追求;15年前,改革开放力度扩大,经贸人才吃香,经贸专业炙手可热;近些年,金融人才吃香,金融专业又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由此推导,新专业“农村发展与管理”开出来并且很热,莫不是农村管理人才要吃香了?
中国有8亿农民,仍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一直是决策层与国民焦首煎心的头号大事。可是,很不相称的是,真正的农村管理人才却十分稀缺。农业大学里鲜有与农村管理相关的专业,河南农大算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件新鲜事儿,传递了社会对农村专业管理人才供需焦点的关切与重视。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启动,但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何更优化、更务实、更高效,尚需有识与有才之士悉心探索、身体力行。仅靠以往的经验,仅凭现有的现代管理理论还不够,需要既懂现代经济管理,又了解中国农村实情、具备实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确实需要培养,培养的越早、越多,新农村的建设可能会越早获益。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是一个引导。近年来,每年有500余万大学生从大学毕业,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的城乡总人口。其中,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取向都瞄准了大中城市,而主动去农村的凤毛麟角。除了人们“跳农门”的观念阻碍,另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到了农村,很难充分施展才智。如果能把农村与现代管理理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大学里得到更切近实际需要的培养,这个专业就算站住了。
当然,一个新专业的开出,得到许多人的追捧,这只是成功的开始。需要提醒的是,莫让人误读了“村官”的含义,以为学了这个专业就是去农村当官,那就失去了专业化的意义;而且,“村官”更重实践,切忌脱离农村实际去进行所谓“专业化教育”;这个专业从来没有人办过,也很难照搬他人经验,如何办好、办实、办出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实践的检验。(谢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