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由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这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继去年成立“周小燕大师工作室”之后的又一个重大举措。该市教委领导认为,在上海艺术类高校中充分发挥国内外公认的文化坐标人物的引领作用,一定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上海文化的提升。余秋雨本人在发言中,称自己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结果“大师”一词在网上引发了争论。
按我的理解,所谓大师即是大学问家,如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可称文学大师;在文化研究方面有独特的造诣,可称文化大师;在戏剧表演及研究上有创造性的思考和成果,可称戏剧大师。真正的大师,不是自封的,更不会以大师自居。说实在的,尽管我们是文化古国,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一个缺乏大师的国家,梅兰芳称大师够格,季羡林称大师或许够格,至于余秋雨是不是大师,我看就值得商榷了,因为余先生身居“闹市”不能平心静气,似乎缺乏大师应有的品性。
我们知道,当今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很多文化人“找不到北”了,人浮躁作品也浮躁,缺乏折射心灵的主题,就像影视大片一样有大的形式没有大的内容。甚至没有作品不去静下心来精心创作,而是自我炒作和相互炒作,动静是不小,但动静过后还是一茫然。看看报纸的文娱版,除了炒作几乎没有实质性内容。而且这种炒作之风非常盛行,已由影视界传染给整个文化界,乃至地方党委政府也加入炒作行列,如说的比做的多,甚至只说不做。上海市教委设立“周小燕大师工作室”和“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是不是也有炒作的嫌疑呢?
有些人为什么热衷炒作呢?除了浮躁耐不住寂寞外,还有文化品性和心灵洁静的缺失。我们知道要出名要成名,需要功夫,而功夫就是长久的磨练。但是,现在有些人违背成名规律,要靠炒作出名,甚至靠绯闻或人生污点炒作,孰不知这样出名只能是臭名昭著。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不仅毫无文化可言,而且还是在败坏文化的名声。说到余秋雨先生,恐怕他也不得不承认近年来加入了炒作的大军。同时,有一件事也让公众对他产生置疑。6月5日,余先生在博客上“含泪”劝告“捧着遇难子女的照片请愿,要求通过法律诉讼来惩处一些造成房屋倒塌的学校领导和承包商”的灾民,不要给“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进行反华宣传”的借口,因此获得了与“北兆山”齐名的“南秋雨”之称。
凡炒作都是不自信的表现,影视界之所以热衷炒作,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文化炒作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上海市教委命名大师设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无疑就是自我炒作。且不说上海市教委有没有命名大师的资格,只说他们“一定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上海文化的提升”,就很让人质疑。如果设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能够提升文化的话,那么我们设立几千几万个“大师工作室”,瞬间我们就很有文化了,可能吗?命名大师,不过是文化不自信的表演,何来提升文化一说!要有文化,需从全民文化抓起。可以说,炒作就是无文化的表现,要靠炒作炒出文化,谁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