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江苏盐城市人口发展与劳动就业成绩显著
2008年09月23日 11:38:2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发展与劳动就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的素质明显提高;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灵活多样,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例上升,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呈现人口增长与劳动就业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三十年来,盐城市人口与劳动就业发展状况。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盐城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推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效控制了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截止2007年底,盐城市总人口为809.79万人,比1978年的688.3万人增长17.65%,年均增长速度为0.6%,比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3.74%低3.14个百分点,实现了全市人口总量的低速增长。 三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市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5.4‰下降到2007年的11.99‰,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由9.27‰下降到4.82‰,盐城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80年代全市年平均出生率为15.02‰,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9.51‰;90年代出生率下降到11.31‰,自然增长率下降到5.51‰;进入新世纪后,全市年平均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到9.27‰,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31‰。人口的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盐城市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市区由原来的城区扩大为亭湖区、盐都区、开发区,2007年,市区人口达到了158.65万人。建制镇也增加较快,城镇聚集、辐射功能不断提高,对人口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人口城镇化进程。2007年盐城市城镇人口达330.85万人,城镇化率达43.65%,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多出47.87万人,年均增加6.84万人,城镇化率提高8.0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通高校数量与高校在校学生数快速增长,为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数据显示,每10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专及以上260人,高中和中专7460人,初中18380人,小学33160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已经分别达到2283人,13070人,38516人,32277人。除小学段人口略有减少,其他受教育阶段人口都有大幅增长,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劳动者的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盐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盐城市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达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2%,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达104万人,占常住人口13.33%,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达300万人,占常住人口38.46%,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达218万人,占常住人口27.95%。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增加了11万人,增长61.11%;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持平;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减少6万人,下降1.96%,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减少38万人,下降14.84%。三十年来,盐城市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受教育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使盐城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盐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格局日益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这条主线,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一是结合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三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市就业人员已从1978年的301.33万人增加到330.32万人,增加28.99万人,增长9.6%,与人口低速增长相适应,其中城镇就业人员由38.18万人增加到104.45万人,增长173.57%,年均增长速度为5.8%;乡村就业人员由263.15万人下降到225.87万人,减少14.17%。 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更趋向合理。1978年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235.87万人,占78.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5.83万人,占11.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9.63万人,占9.8%。2007年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16.34万人,占35.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94.98万人,占28.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19.01万人,占36.0%。2007年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64.8%,比1978年的21.7%提高43.1个百分点。 (五)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例上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有了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业队伍迅速增加,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个体、私营就业规模迅速扩大。三十年来,随着国家鼓励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就业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焕发生机,到2007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为47.41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达14.35%,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为45.39%。 2、其他经济类型蓬勃发展。2007年全市包括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也已发展到23.3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1%,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为22.39 %盐城市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不仅对促进盐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员、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由1978年的38.1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04.45万人。在努力扩大就业的同时,全市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失业调控,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近几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均低于同期全国水平,2007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比2002年下降1.97个百分点。在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为构建和谐盐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职工工资水平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注重分配领域制度的改革,在工资分配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如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为广大从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去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8848元,与1978年的463元相比,增长了近40倍,年均增长136.9%,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良性增长态势。 三十年来,盐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为0.6%,城镇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为5.8%,城镇就业增长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和劳动者的素质均有提高,就业格局优化,就业渠道拓宽,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职工工资水平上升,呈现出人口和就业协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印证了只有不断改革、深化改革、继续改革,人口和劳动就业及各项社会事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二、对今后盐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是增加就业、提高职工收入的根本途径。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盐城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盐城的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增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要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合理配置资源,打造一批先进产业基地,并以此为契机把盐城企业和区域经济"做强做大",从而进一步扩张就业潜力。 同时,也只有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才能增强盐城支付职工工资的能力,为增加职工工资奠定基础。政府在制定相应政策,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高劳动生产率、高收入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力度,从而进一步加速盐城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二)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多渠道拓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主要面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以及开发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的就业岗位。 二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就业服务功能。一方面继续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和实现以市、县(市)区劳动力市场为龙头,乡镇街道职业介绍机构为基础,社区(村)为依托和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另一方面要强化就业服务功能,为就业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政策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对失业人员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帮助和指导他们实现再就业。 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是就业政策中长期有效和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也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劳动者的素质是他们在市场就业中的决定因素。因此,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就业培训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一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与就业需求的对接,以开展的技能培训与推行和规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满足就业市场多元化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二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来促进就业。 四是进一步落实再就业资金及扶持政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就业资金、促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主要是公益性岗位资金、培训经费、劳动力市场建设经费、小额贷款担保资金等,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税免费、小额贷款等重要政策的落实,用足用好就业扶持政策,使再就业扶持资金及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三)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安定民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盐城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拓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实现社会特殊群体得到充分保障。着重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以及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进城镇务工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二是努力完善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在原制度基础上,可能的话尽快建立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非职工的全部居民纳入医疗保险。积极研究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有效方法;养老保险制度除加快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外,要积极开展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研究帮助困难失业人员续保的新举措,落实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跨地区转接办法,探索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同部门协同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即征即保"工作,此外,还要积极推进新型农保制度建设;强势推进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安全许可强制参保,将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健全工伤医疗巡查制度,建立工伤、职业病康复中心等;三是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如探索托老服务机构的规划和建设,按照科学性、规范性、现代化的要求建设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网络,强化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建设,建立退休人员意外困难互助基金等。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