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表对股市趋势的分析,就好比中医对病人问诊:媒体大夫通过“望其色,观其肤”,探究中国股市这个“肌体”的健康状态。但进入2008年以来,媒体大夫却屡次判断失误,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到底是因为股市运行太难以捉摸,还是因为舆论太急于表态反而失之精准呢?
当然,媒体上的问诊文章并非都是媒体自己所为,不少文章是社会上的专家和分析人士所为。不过,由于媒体具有选择权,我们还是可以大体上判定媒体的倾向性。
事实上,媒体看多市场是有根据的。中国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发展是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依据。下半年有所减弱的通货膨胀压力更为媒体的积极论调提供了现实注解;基于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上市公司的表现也并不太令人失望。据统计,截至8月底,已披露2008年半年报的1619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6464.76亿元,剔除不可比公司(金钼股份)后同比增长27.98%;实现净利润总额5533.03亿元,剔除不可比公司(金钼股份)后同比增长16.04%;按加权平均法计算,这些公司中期平均每股收益0.233元,同比增长7.12%,创出新高。
再看已经逐步向中国经济增长主力转变的中小企业的表现。据统计,尽管有通货膨胀、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需求下降等诸多困难,但是今年中小企业的存活率依然达到了91.5%。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95%到97%的存活率是可以接受的。在经济低迷时期,这个数字会下降到92%左右。今年中国经历了2月雪灾、5月地震、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等考验,中小企业的这番表现已属不易。下半年国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银根有所放松,并出台六大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为其良好发展预期提供了依据。
可见,从经济基本面、上市公司表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状况方面来看,尽管市场遭遇了重挫、牛市风范早已不见,但媒体在跌幅过半之后发表看多言论,也绝非无的放矢。然而,市场走势却总与人们的预期“各走各路”。“肌体”状态与“皮肤”表现步调不一似乎已成常态。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蔓延全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事实;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使得企业生存环境持续艰难;上市公司尽管利润有所增长,但其增速放缓和毛利率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很难保持“牛气”。此外,经营性现金流下降达到50%也成为下半年企业业绩提升的一大“拦路虎”。
目前,中国股市仍处在成长时期。我们不缺乏支撑市场前行的宏观环境,但是缺乏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成熟机制;我们也不缺表现良好的上市企业,但是缺少足够多有耐心、有智慧的价值投资者。实现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机制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专家认为,尽管此轮熊市令沪深两市总市值大幅缩水,但是市场泡沫也因此被挤出。这为有心长期投资的人士提供了较好的入场机会。
应当说,影响中国股市变化的因素确实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媒体解读有时与其偏离,也算情有可原。不过,市场走势与媒体论调也有过风借火势、火借风威的情况。那么,在经济基本面并未转坏而股市低迷的今天,就是舆论发挥其应有的“皮肤”作用的时候了。
为市场做出有依据的理性分析,在言论噪杂的环境里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信息引导,是媒体应尽之责。当然,仅是表面上“皮肤红润”是没有用的。市场的长期表现依赖于整体经济环境、上市公司业绩、还有市场内在的健全机制,这些构成了中国股市的“骨架和血脉”。只有股市“骨架”健康、“血脉”通畅,舆论这层“皮肤”才能真正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