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都市圈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大为加强,集聚能力急速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不断强化。东部都市圈竞争力持续加强,其中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最为多元化,稳定性最好;长三角则有望在十年后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这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的部分研究成果。该中心从2005年开始对中国发育中的18个都市圈进行有关综合竞争力的全面评估和跟踪研究。
2007年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与前两年相比格局变化不大,前八名分别为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杭州圈、南京圈、沈阳圈、济南圈、大连圈。但青岛圈、武汉圈明显上升,汕头圈的相对竞争力排名显著后退。
近20年来,中国18个都市圈竞争力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东部都市圈竞争力持续加强,中部都市圈急速陷落,东北部都市圈衰退明显,西部都市圈有起有落。18个都市圈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已从1986年52.6%,上升为2005年的68.4%。
通过对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最受人关注的国内都市圈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研究,研究者认为,从经济增长整体的平稳性和福利效果来看,三大都市圈中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为理想:相比长三角和京津冀居高不下的积累率,其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最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较大,城乡民众生活的富足程度是三大都市圈中最高的,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度最小,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也最小。
长三角都市圈则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若以11%的增长速度计算,长三角的GDP到2020年将达到15.92万亿元。若以每年2%的发展速度预测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的增长,并保守预计2007-2012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1,2012年以后汇率为1美元兑5元人民币,大约5年后其经济总量有望超过纽约都市圈,10年后有望赶上东京都市圈,在总量上将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都市圈,其战略地位将不言而喻。
专家们提醒,作为后发地区的京津冀都市圈眼下面临历史机遇,发展迅速,但需警惕水资源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