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比拼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苏中和苏北的省级开发区的土地成本约为13万左右一亩,而苏南最低则是25到30万一亩,显然土地成本的差价对于投资商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吸引力。
而在这背后更具诱惑力的却是暗藏在“公开政策”背后的诸多不惜血本的招商政策,这种招商政策在遍布长三角各个城市和乡镇角落的各级开发区招商活动中仍随处可见。
浙江某驻沪招商代表陈先生,这位被招聘进来专门招商的工科硕士对本报记者也说:“到处都在招商引资,你不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些优惠,哪可能吸引到企业来?”
“土地价格我们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价格算,如果你是外资的话,价格可以更好商量。”刘亮如是说,“而且无论对外资还是内资,在最低价格基础上,我们还实行弹性地价,这取决于项目规模和投资密度,现在我们最低实际投资额每亩是15万美金。”
然而投资密度却是一个很不统一的标准,江苏省如皋市招商局副局长谢晓明则告诉本报记者“我们这个省级开发区每亩土地实际投资额要达到35万美金。”而与此同时,资料显示,苏南和浙北的一些地方投资强度最低要求则高达400多万人民币。
刘亮继续给本报记者列举可以提供的优惠措施:“一次性投资4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用地,本市级留成部分优惠50%。”
而同处于苏中的另外一个城市的招商代表则告诉记者:“我们可以优惠更多。”
无锡的一位分管土地的处级官员显然对地方这种操作了然于胸:“土地价格上级查得很严,所以地方更多的是在其它土地政策领域提供变相优惠。比如有的地方在外商投资企业建成后由地方政府用财政资金返还其支付的部分征地款。”
对此,刘亮也给予了证实:“财政补贴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可能形式不一样,但总有办法返还给你,这个你放心。”
事实上,除了土地价格的优惠之外,税收优惠则是另外一种变相招商的手法,谢晓明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税收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优惠肯定有,但现在也不多了。”而同处于苏中的另外一个城市的招商代表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切好商量”。
“在正常缴税半年之后,我们就开始向你公司返回一定的税收,不过返点数的多少取决于你交了多少税,这个我们这里有个对照表。”刘亮对本报记者解释了他们的优惠措施。
令人称奇的是,一位浙江驻沪招商代表为了吸引投资,表示:“我们可以建议企业将总部注册放在上海,通过一些方式走账,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税收。”
针对记者问及这样地方税收可能会很少的疑问,这位浙江驻沪招商代表如是对本报记者表示,“少收总比没有好,再说经济总量上去啦。”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样做的好处,这位招商代表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们为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蹲了很多天,最后邀请人家去,人家说其它地方税收优惠给得更多,比如企业所得税,我们一咬牙,也答应了。为什么呢?这样能形成带动效应啊,多来几个企业,我们税收总量也就上去了,尽管给单个企业税收优惠多。”
其它费用的变相减收或者免收也相当可观,进而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很多我们自己市里面的费用,比如供水增容费收费标准减收50%。”
而通过不合规范的操作程序来招商也成为地方竞争制胜的一条路径,“比如有些地方招拍挂是事后补办,较为形式,而有些地方就执行得比较严格,那就不是相对统一的土地政策了。”上述无锡官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