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富有针对性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总结提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回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它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综观中国共产党87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主线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和创新,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国情世情出发,提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论断,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得出的正确结论。它鲜明地告诉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因为这条道路是在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国情世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正式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又从当时和平发展的国际大势出发,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要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此后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在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研究基本国情与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逐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能否正确地认识国情,直接关系到能否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这一历史阶段所应坚持的基本路线等问题。这就为理解建国以来的成功与失误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渐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是有规律、分阶段的原理的重要性,而不再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急于求成和超阶段发展,坚信社会主义是一个在不断变革中不断完善的社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社会。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主观构想基础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而是“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是在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主义,而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需要,并促进了社会化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而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贫穷的、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而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围绕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正是从这个角度,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现实,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唯一正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历尽艰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找到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既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借鉴人类现代文明优秀成果,提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由于当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世界影响力和中国革命与苏共、共产国际的历史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夺取了全国政权,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后来,随着这一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以后,不仅在苏联,东欧和中国也都开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并开始了改革的初步尝试。1956年,毛泽东强调要“以苏为鉴”,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实际上就标志着开始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但是,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这种可贵的探索没有成功,只是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思想遗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任务落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他们继承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和思想财富,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逐步开辟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曾说过:“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
此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聚精会神抓党建,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依靠自己的实践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终于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突破了苏联模式,而且正确对待和分析世界各种制度的优劣,通过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大胆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不懈地推进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包含的一些内容,是体现人类文明的共有成果,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
改革开放之初,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就受到了不少人的怀疑和指责,有的把经济特区与过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相提并论;有的说经济特区只有国旗还是红色的,甚至把对外开放简单地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但30年对外开放的历史证明,这种疑虑是可以理解的,但的确是不必要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的观念,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1981年6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认识,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定了正确的方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决定》的精神,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全党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问题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报告针对在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方式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991年一二月间,他在上海视察时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