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一场“金融风暴”使得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金融机构深陷泥沼。当昔日遥不可及的“大牌”一夜之间变得看似唾手可得之时,世界各国的企业家很难不去思考其中的商机。然而,在2008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明确表示,工行看重的是战略投资而非财务投资,在这场信贷危机中,工行将攒紧自己的“口袋”,花每一分钱都会很谨慎。
同姜建清的观点类似,对于日前呼声很高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议题,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应当持谨慎态度,不可盲目跟风。虽然在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海外资产会显得很便宜,但便宜不应该成为投资的理由,如果资产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再便宜也没有价值,甚至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背上沉重的负担或者为次贷危机买单。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海外收购提供了一条思路,如果经过了良好的价格评估,证明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可以尝试收购;但是另外一方面,以中国企业的能力来判断,真正实施起来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困难。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何时见底尚难预料,中资机构海外并购仍需谨慎。
“中国企业在金融领域实施大规模跨国并购方面尚属于新手,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都还远远不够,判断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相对欠缺;并且中国金融机构的成长时期比较短,管理经验缺乏,体制还不够完善,业务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存贷方面,因此即便国内企业海外收购成功,能否管理好还是另外一个问题。”他表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殷剑峰对记者说:“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的巨大差异,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向存有较强的戒心。从以往经验来看,不同文化间的收购很难实现。如果确实有条件收购,那么这些企业不但需要密切关注美国政府的态度,还需要事先对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做深入具体的研究。”
针对收购议题,庄健表示可以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意义远不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更存在于它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经验教训,即如何在今后的金融和经济改革中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防范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因此,相对于企业收购而言,如果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了,那么其利益对于国家来说是更加长远的,低风险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短期内不会消退,未来的风险不容低估,对美国经济实体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显现,那个时候其他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也许会集中出现。企业应当仔细研究怎样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找到合适的扩张机会,而不是急于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个人不建议用外汇储备去投资,外汇储备是用来‘保稳’的,拿出来做过大的风险投资显然不合适。倒是可以利用市场上的‘闲钱’,也就是说民间资金。至于具体会不会有民营企业去尝试,效果好不好,就要看他们自己的胆识和机遇了。而对于企业个体的行为,政府不应当采取‘不鼓励、不阻拦的’态度,在需要的时候,外汇政策可以适度放宽,不过风险要企业自己承担。”
“投资国外市场和投资股票市场的道理是一样的,需要投资的艺术。原则上说是有抄底的可能性,但是真正实施起来情况复杂且风险极大,结果很难预料。”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