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我的家乡江苏省沛县胡寨镇大张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节节提高,我家的灶台就是这些变化的一个见证。
记得1978年前,我家用土坯垒砌的灶台,用一捆烧柴在一口铁锅里煮出了一家老小的“美味”。那时,一到做饭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粮食和柴草都是生产队按人口和工分多少分配的,多劳多得。由于我家老的老、小的小,仅靠妻子一人挣工分,烧柴成了大难题。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荒野捡柴拔草,添补烧柴之用。
1984年是我们这儿实行土地“大包干”的第一年,也是农业大丰收的一年。家家粮食“大囤满、小囤流”,柴草堆积成山。我家的灶台也拆掉土坯重新用砖砌起来了,蒸馍用上了大灶。后来,家里还添置了煤球炉,当时,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户做饭烧煤球,村子里到处堆的柴草,一到冬天大伙就担心引起火灾,柴草倒成了农家的大负担。
2000年我退休回村。2002年,村里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全村200多户,家家建起沼气池。我家建了沼气池,厨房里安上了沼气灯、沼气炉灶,照明拉开关,院内屋里如同白昼;做饭拧开关,蓝色的火苗蹿出来。村民都高兴地夸沼气好,不仅不花钱就能做饭,而且沼渣做肥种出的粮食好吃价格又高。我算了一笔账,自从用上沼气后,我家每年节约买煤球开支1000多元,节省购买化肥钱2000多元,节省猪禽饲料800多元。
近年来,我家的灶台上与不少村民一样,又添置了电磁炉、微波炉、消毒柜等,和在城里生活的子女们一样,做饭越来越卫生了。(江苏沛县农工部退休干部王明照 欧英俊 高立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