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安徽小岗村30年变迁:从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
2008年10月11日 21:37:5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图为一个考察团在小岗村档案馆前合影留念。中新社发 张娅子 摄
中新社凤阳十月十日电 这些天,安徽凤阳小岗村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九月三十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此间,到田间、访农户、问农事,关心中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情形成为此间田间地头、村头院内农民谈话的焦点。 当年万里等老一辈革命家来到凤阳小岗支撑农村发展,今天,胡锦涛来到凤阳小岗,为中共农村发展又绘蓝图。 “生活要有改变,要好上加好,就必须要‘想点子’、‘动脑子’。在饥饿、贫困年代时,想如何吃饱穿暖,要想要动;在吃穿不用愁了,口袋里也有钱了的时候,也要想要动。”当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回顾这三十年的小岗土地变迁时如是说。 就是因为这一“想”一“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掀起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是一九七八年的“大包干”、“分田到户”已成经典。第二次热潮就是如今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 严金昌介绍说,三十年前,饥饿、困苦,让十八户农民按下手印,将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单干,小岗人从此过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日子。但因为卖粮难、“三提五统”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小岗土地出现“抛荒”现象,发展的脚步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阶段,而被外界尖刻的评为“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在经过短暂停滞的发展后,三十年后的今天,敢为人先的小岗人摸索一条新路,重新在黄土地上做文章,搞试验,让昔日分到各户的田部分进行整合“土地流转”。 小岗村委书记史学亮说,土地流转始于当初的“反包倒租”,就是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组织协调改变土地现转,从而发挥其应有效应,已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新农村规划,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中心村的发展,将村民向中心村集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国家财政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最初的试验地,就是小岗村的八十亩葡萄园。 在小岗村的村西头,作为第二代小岗人,现在葡萄园园主的严德友介绍说,二00一年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投资一百七十万元,以每亩年租金五百元的标准从农民手中转包农户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起的小岗葡萄示范园,引导农民种植葡萄。今年,通过租赁和串换来一百二十亩,使葡萄园的面积达到二百亩。算算今年纯收入,有三十来万元呢。 在小岗村的村东头,在成片的双孢菇大棚前,二十三岁的苗娟向记者介绍说,她来小岗已有三个年头了,刚来的时候建三个双孢菇大棚作为试验,当年就收回成本。目前拥有十四个大棚,每个棚可产菇九千斤左右,年纯收入十来万元。大棚的土地就是从当地农民那租赁的,目前面积已达一百五十亩。 同样,土地流转的受益者还有大包干的带头人严金昌。作为当年秘密在“分田到户”协议上摁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他和几户农民一起,按照葡萄园的模式,于二00四年自愿把自己当年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租出去,交由外来的一家养殖公司发展种猪扩繁基地。老严如今成了小岗村现代养殖场的饲养管理者,每月有八百元左右的固定工资。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发现,从大包干带头人到小岗村民,从世界各地而来的媒体记者到此间的出租车司机,都在谈论着小岗掀起的新一轮的土地热潮。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委会副主任关有江说,村民把土地租给种田大户、专业能手,不仅可以得到租赁费,还可以在葡萄园、蘑菇大棚等忙时打工获得每日三十到四十元不等的工资,这样就等于一块田有了两份收入,因此很多村民愿意进行这样的流转,与种田相比效益高得太多。 关有江说,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黄土地又有新文章可做。九月三十日的胡锦涛总书记的小岗之行,对小岗“土地流转”的肯定,为小岗困惑多年的农业生产、发展问题明确方向,为农村的发展送来“金钥匙”,为农民的“创新农业”注入“定心丸”。今后,小岗还将继续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和各种作物品种的选择,使土地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顾立军 吴兰
编辑:
沈钧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