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免80元交8万元 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有多少盲点?
2008年10月14日 07:47:3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免80元交8万元,怎么相抵? “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看到这则新华社8月下旬发布的消息时,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周老先生特意地将其从报纸上剪了下来,“我得留着,拿着去找学校,说不定交的5万块钱的学费能退回来。” 周老先生的儿子看到老爷子这么做,十分不屑:“你就别做这打算了。我们同事把小孩送到一个学校,交了8万块钱呢!” 周老先生知道与儿子争论不会有结果,就不再说话,但他心里就是解不开那个结:明明是义务教育,为什么孙子的学校还要收费? 周老先生的孙子今年上一年级,爷爷奶奶家门口就有一所小学,而且全家的户口都在这一片,本可以作为“片内生”,不用交钱上这所小学。可是儿子和儿媳坚决反对,理由是这所小学的教育质量一般。而且考虑到今后升初中,不是按学籍就是按户籍,还是应该把孩子送到东城或者西城这些好中学多的区上小学。 就这样,托人情找关系,最后总算把孙子送到一所据说是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了。当然5万元钱是少不了的。 上学后,除了书本费,倒是没有其他费用。校长在开学前的家长会上,也明确说,原来每个学生每学期要交的80元钱学杂费不再收了。 “每学期免80元,小学六年加起来也就960元,跟想进这个学校的人一次要交的5万元、8万元能比吗?”周老先生常想,当年儿子上学时,可没这么费劲。怎么国家越有钱,小孩上学交的钱越多呢? 他记得,在今年2月份,报纸上有一个报道,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对北京市中小学择校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结果北京市中小学生择校行为主要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平均费用超过2万元。 周老先生还看过一篇报道,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某小学,账外资金超1亿元,其中大部分是收取的择校费。 不免费,因为我不是农民? 在北京生活了将近10年的赵先生依旧没有任何归属感。虽然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但是前段时间还是要办暂住证。 “真是可笑,我还要手持暂住证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让赵先生更感到无奈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 赵先生的小区旁就有一所小学,虽说不是什么公认的好小学,但是想到自己和妻子上班都远,孩子去别的学校,送起来不方便,就没有做去其他学校的打算。 6月份报名时,学校要求交3万元赞助费,理由是:“你们不是进城务工人员,算择校。”原来学校执行的政策是农民工子女上学凭户籍所在乡镇政府开的证明,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我要是农民,这几万块钱就不用交。”赵先生自嘲。不过,他真的想不明白,本来整个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是一件好事,但为什么他这个既非农民又非本地居民的人,子女上学不能享受这一政策? “虽然户口不在北京,但我每年纳税几千元钱,从来没有因为我的户口不在本地而让我少交税。学校是公共设施投入,可为什么到了孩子上学问题时就把我们归入‘第三类’人了呢?”赵先生的同事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在北京早已成家立业,不可能再回到户籍所在地,“我们不知道孩子上初中、高中还要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对于赵先生的遭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政策中,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至于城镇户籍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国家还没有统一政策。 学费是免了,可是钱花在拉关系上了 天津的郑女士今年有两件事如愿以偿,一是搬进了为孩子上学提前买好的市中心的房子里,二是孩子如愿进了公认的好小学。房子离学校很近,可以每天步行接送孩子上下学。 能进这所学校让邻居们很羡慕。一位邻居知道后说:“这个学校可不好进,我认识一个小孩,他奶奶就是这所学校退休的教师,还没进去呢!” 当然只有郑女士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孩子进入这所学校。早在一两年前,郑女士就开始做准备,了解进入这所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渠道。后来,通过她在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一位同学,把“钱”送到了位,1.2万元使孩子很顺利地入学了。 实施了“阳光工资”,就没必要收择校费了 “原来教师工资差距大,学校收取择校费主要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如果能够真正实行岗位工资,那么我们真没有必要收什么择校费了。”北京东城区的一位小学校长一直在盼望着能够全区教师工资一体化。 她说,过去是学校之间的硬件差距大,经过政府几年的投入,现在硬件都基本差不多。计算机房、塑胶跑道都很好,有条件的学校连游泳池都有了。现在主要问题是教师工资的差别。大学校和小学校有差别,名气大的与没有名气的差别更大。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对北京市中小学择校情况进行的大规模调查,17%的重点校把择校费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另有8%的重点学校将择校费用于代课教师的工资。 据了解,北京一些区的教育部门正在制定政策,由政府统一制定教师的工资,并与公务员工资挂钩。 “一旦教师工资做到全区一个标准,也就是‘阳光工资’了,各学校真没必要再收择校费了。”不过这位校长也担心,“到那时候,让好学校校长头疼的就是那些‘硬条子生’了。”“硬条子生”是指那些背后有极硬关系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往往只能接收,“以权择校”比“以钱择校”更难对付,这位校长说。 (记者 李新玲) 记者手记:城市义务教育免费何时才能名至实归 “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秋季开学前,教育部对外发布了这一喜讯。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信息表明:目前,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正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实施,共惠及2.59万所城市义务教育学校,2821万名城市中小学生。 应该说,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国务院实施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城市中,又有多少人被排斥在这一免费政策之外?第一类,城市义务教育中的“第三类人”。这些孩子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户籍不在居住地,也不属于政策规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不能享受居住地的义务教育。他们是被迫放弃义务教育免费的。第二类是主动放弃的。不能不承认,目前城市基础教育依然存在校际差距。多少家庭起早贪黑就为了送孩子去上一所好小学。第三类,为了进入优质学校,托关系走门子,明着是享受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孰不知钱花在了“人情”上。 在第三类中,许多父母为了孩子以“片内生”的身份进入名牌学校的区域,主动放弃监护权,把孩子户口挪到不相干的家庭中,为了“办成事”,给予关系人、公安户籍办事人员、落户家庭数目不小的好处费。对于这种现象,还有人开玩笑说:“入学划片原则,是教育部门把一部分权力给了户籍部门。” 这些都是城市免费义务教育的盲点,就像冬季里一件不挡风的华丽外套,看上去很美,却不实用。 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关部门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北京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有1/3不是本地户口,这其中不应该全是进城农民工的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地区来的城镇户籍人口。义务教育经费是政府财政支出,来源是税收,他们的父母在京工作,照章纳税,但在子女入学问题上却不能被一视同仁。有人说,这是典型的政策歧视和政策漏洞。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依旧存在。当然,无差的理想社会永远没有,关键问题是不能任由差别无限制地存在、扩大。虽然各地教育部门在教育均衡化上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但“马太效应”依旧:好学校越来越好:师资好、设备好、生源好、声誉好,反之,其他学校越来越差。 在教育投入不断增大,学校设施逐渐完备,各校硬件差距缩小的情况下,师资将会成为校际差距的决定因素。那么,校长轮换、教师合理流动、学区片资源共享,这些已经被证明能够消除差别的改革速度能否再加快些,让差别不再仅仅意味着质量的不同,而成为各校办学特色、特点的代名词。(李新玲)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