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多相流动研究室主任
吴鸿:全国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副厅长
张波: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
杜时贵: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
浙江日报北京3月4日电璀璨星空,万物灵动,你问,什么才是最美的?
有人说,吴菊萍最美,是她展开母爱的双臂,护卫了一个高楼坠落的幼小生命;有人说,吴斌最美,是他用身负重伤后的所有力气,护卫了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有人说,吴连表最美,当重型卡车迎面驶来时,他推开了战友,牺牲了自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浙江人”。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纪念日。连日来,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的“最美现象”,也成为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和广大网友的关注热点。
爱“美”:应从小培养
【网友提问】@de意的小女人:我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在家有爷爷奶奶宠着,在学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感觉他一点都不懂事,不懂得分享,更不知道去帮助他人。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委员解答】“我们抓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是应该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我想后者显然更为重要。”樊建人委员认为,独生子女一代因为长期受到家长宠爱,很容易成为自私的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如何行善,为他们搭建做好事的平台。
吴鸿委员也认为,在国外,如果你有做义工的经历,申请大学就会容易一些。但是时代在不断变化,新形势下做好事,并不一定只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学校和家庭还需要教授他们一些专业知识,比如普通的急救知识、防火防灾知识等,让孩子们能科学、有效地帮助别人。
【浙江现象】在我省,很多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五(3)班的所有同学都拥有义工证。从一年级开始,40多名小学生注册为义工后,每年都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有益社会的事情:在医院为急救病人挂号配药、在小区宣传垃圾分类、在社区倡议少放鞭炮保护环境等,一坚持便是5年。方海峰同学的妈妈说:“如今,帮助、关爱他人,已经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塑“美”:人人皆可为
【网友提问】@平平安安:我很想做善事,但是自己每个月也赚不了多少钱,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做慈善?会不会被别人笑话?
【委员解答】委员们普遍认为,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也不是让人倾其所有,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做好事,比如别人捐100元,你可以捐10元,如果实在没钱,问候一声,或者一个肯定的眼光,同样是慈善行为。”吴鸿委员认为,慈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人人为善,才是慈善最重要、最可靠的基石。
张波委员对此表示赞同。“其实,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做好了身边小事,也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她觉得,在我省,公民的慈善意识正不断增强。
【浙江现象】3年多来,嘉兴市慈善总会的银行账户每天都会收到一笔捐款。这些捐款有时候1元,有时候几千元,到现在,这笔善款已累计近4万元。在浙江,有很多人像“天天捐”一样,比如宁波的“顺其自然”、海盐的“尽力而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默默奉献爱心却不求回报。
护“美”:需机制保障
【网友提问】@潘潘小天:如今社会上不少“好人没好报”的现象让人心寒:扶起老人,却被告上法庭;勇斗歹徒致残,家庭从此走向贫困……政府该怎么做,才能确保让“好人有好报”?
【委员解答】一提到“道德”,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循循善诱的教化、春风化雨的熏陶。其实,“提升社会道德风气,既要靠良知、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来‘保驾护航’,让善者无后忧、让恶者不敢恶。”杜时贵委员对记者说,应健全和强化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和力度。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维护道德行为、惩戒失德行为,人们的行善愿望就容易被遏制,就可能出现好人“流血又流泪、伤身又伤心”的现象。
委员们还建议,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例如,在做好事者或见义勇为者受到委屈时,有关部门就要主动介入调查,积极调查举证,这样才能更好地卸掉人们见义勇为的思想包袱,促进社会正义风气形成。
【浙江现象】为让“好人有好报,流血不流泪”,我省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如绍兴市财政确保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见义勇为表彰工作,还建立了奖励和保障实施细则,为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救助、上学资助、就业创业等开辟“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