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但盲目的设备投资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喜忧参半。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日报道,中国的14家知名汽车企业计划将2010年的汽车总产量增至2006年的2.5倍,达到1600万辆。如果计划实现,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预期内需扩大、谋求获得市场份额的中国汽车企业纷纷加快与外资的合作,投资建厂。然而,积极的设备投资却可能导致供过于求。
中国14家知名企业的汽车产量占国内汽车总产量的九成,其中大部分是与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企业合资生产的外国品牌车。目前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汽车生产大国日本和美国的年产量都在1100万辆左右。最近几年,日美的汽车产量时增时减,而位居世界第三的中国的汽车产量却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随着自主开发能力的增强,各汽车企业自有品牌车的产量也将逐步提升。各地方政府希望汽车企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在税收和相关审批手续上给予其各种优惠。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汽车的增产。
中国汽车企业不但看重国内市场,还以出口自主开发汽车为核心瞄准了国外市场。虽然2006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只有30万辆,但如果各企业的增产计划全部实现,中国汽车的年出口量将达到600万辆。
中国汽车企业积极的设备投资很可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和激烈的国内价格战。实际上,中国国内的汽车生产能力已经有过剩的倾向,国内的汽车销售价格正在以年均5%的速度下降,冲击着各家公司的利润底线。中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敦促汽车企业优化重组,同时出台了严格的审批制度。
为了抑制贸易盈余的不断扩大,中国政府从7月开始取消或降低了约四成产品的出口退税,但其范围未涉及汽车。这说明中国仍鼓励汽车出口,以免过多的汽车涌入国内市场。
但是,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并没有保障。欧美的汽车企业意识到了廉价中国汽车的威胁,纷纷降价。降价竞争让各个公司的利润都降到了最低,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技术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