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呼伦贝尔食住行
2007年07月12日 20:51:5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呼伦贝尔民风民俗 呼伦贝尔民族众多,各民族特性有趣丰富:居室、婚俗、篝火节、服装表演,狩猎文化无一例外地吸引着游客,但尤以鄂温克族最为引人关注--有着浓浓的草原味道。 鄂温克猎人的居室 鄂温克族是一个游动性很强的群体,特别是保持着古老传统,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猎人,他们一直保留着不定期游动的习惯。所以,鄂温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特征。 鄂温克把居室称为“柱”。古老的居室称为“斜仁柱。“斜仁柱”是用木杆搭成的,可拆卸性帐篷。俗称为“撮罗子”。“斜仁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柱”的支架,鄂温克语叫“希楞”,这是就地砍取落叶松细仔搭成伞状的架子。“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细杆,鄂温克语叫“苏那”,叉相交斜立,呈园锥形,再在立柱的间隔上搭20至30根辅助柱,这样基本构成了框架。杆子的总称叫“斜仁”。框架高约4米,直径3米。框架正端为门,门两侧的杆子叫“特翁”,内部中心稍偏近门处,埋一立柱“巧木卡”,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端。由这立杆向门的反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是专为挂锅和吊壶用的。“斜仁柱”的第二部分是木架上的覆盖物,通常鄂温克人在夏季喜欢用专门缝制的样皮围子苫盖,到了秋季气温下降的时候,改用特制的扦皮围子苫盖。因子一端系在门左侧的柱子上,另一端围在门的右柱,余下的部位,掀起来即为出入的门。门是开向日出的方向。样皮苫盖宽约1米,长近8米。一般一个“斜仁柱”要用七块样树皮苫盖。“斜仁柱”内,门的相对方向是“玛鲁”(神具)的位置,“柱”的中间是火堆的位置。按照习惯,男子可住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许到火位以北。家里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孩,可到“玛鲁’附近,但须取同一路线回来,即由那里去,就从那里回来。 有宾客来时,“斜仁柱”的主人,按照习惯,要把客人让到“玛鲁”神像的位置,也就是与门相对的位置就坐。 “斜仁柱”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许在“斜仁柱”内对火堆绕行。女人只能在“斜仁柱”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 通常,猎人们要在“斜仁柱”内生火做饭,当挂壶烧火时,禁忌挂锅或用壶不稳,前后摇动。 鄂温克人“柱”内,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粮,炊具和妇女用的针线急,刀子1,斧子外,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边。即在“柱”的两旁稍后处,没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鞍上搭着暂时不用或闲置的物品。如米面、皮子,彬皮苫盖,小儿摇蓝等。 鄂温克人适应了严寒的生存环境,锻炼得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内除用皮围子外,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秆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鄂温克人的民族服饰 鄂伦春人的服装,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鄂伦春人穿的皮袍,男女式样基本相同,都是右大襟,男袍“尼罗苏恩”前后或左右开衩,女皮袍装饰美丽。春秋季的猎装较短,长到膝盖,夏季的狍皮毛很短,颜色发红,所以也叫红毛皮衣。雨天将旧冬衣毛朝外穿,可以防水。男子穿的皮裤只到膝盖,腰间肥大。裤脚折起来用带子系住,塞进皮靴里。出野外时还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裤。皮套裤是用耐磨的鹿皮制作的,而且要刮掉毛,鞣制得非常软,这样,骑马打猎时不仅结实抗磨,而且灵巧方便。女皮裤是长的,比男裤稍瘦些,前面带兜肚,裤腰从左右向前折,系上腰带,这种裤子适合骑马、采集等活动。鄂伦春人的皮靴是用狍、鹿的腿皮制作的,用结实的泡脖子皮或野猪皮皮、熊皮做底,按不同的季节做得高矮薄厚各不相同。穿这样的皮靴出猎,轻便暖和,走路没有声音,不易惊动野兽。 狍头皮帽“灭塔哈”是用狍头皮按原状制作的,这是大人小孩都喜欢戴的帽子,它不仅抵御严寒,狩猎时还可以起到伪装作用,是鄂伦春族有代表性的服饰。 适合狩猎使用的手套是“考胡落”,大拇指同四指分开,手掌留口。平时手在里面,射击时从掌心直接把手伸出来,非常方便。五指手套制作精美,常常是男女之间的定情物。 鄂伦春人不仅用皮子做衣裤靴帽,被褥、出猎的睡袋及其他许多日常用品也都是用狍皮做的。为了有效利用皮革,她们把边角料做成漂亮的皮兜、香囊、烟荷包、腰带和猎刀的佩饰。 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 “出嫁的姑娘啊,祝你终生幸福。”第17和第18盅酒为上羊尾酒,敬酒时宣布主食的品种。第19和第20盅酒为送客礼酒,告知女方的贵客们“宝德”半头、活羊一只,宰羊一只,请他们收下礼物,客人接受礼物时将活羊放到女婿的羊群。 第21和第22盅酒为婚礼结尾酒,男方祝酒辞:“从鹿鸣时饮的酒, 壶中的酒将要喝干, 从虎啸时饮的酒,瓶中的酒将要喝空。” 女方祝酒辞:“您家壶中的酒永远喝不尽, 象贝尔湖的水一样澎湃, 您家瓶中的酒永远不干涸, 象伊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 第23和第24盅酒为“西勒日”(起程)酒,祝酒辞:“拿起马鞭跨上马, 是否能回乡土哟? 登上马蹬,套上车,是否能回您的“莫昆”哟?”喝完洒,送亲的客人们便要起程了。 最后是精彩的“争碗”游戏。此项活动是牧区鄂温克人喜爱的婚礼娱乐项目之一。 送亲队伍中挑几个骑术好、有力气的小伙子,等到喝完最后一轮酒时,趁机将碗揣起来,但男方早有戒备,早看准是谁揣的碗,待女方客人起程时,男方小伙子们各找自己的目标,去争碗,如果男方追不回碗,女方就算胜利,男方争回碗就算他们胜利。 当客人都离开后,婆婆领着新儿媳转炉台一周,然后新媳妇就亲手熬奶茶,意为敬重老人,也表示从此她就是这家人了。 上述为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 由于鄂温克人居住地区分布较广,各地区的婚姻习俗也有些区别,如:逃婚的习俗,这也可以说是鄂温克族自由婚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陈已尔虎莫勒格尔河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中,青年男女如果恋爱订婚之后,男方即回家告诉父母。父母首先为之搭一新‘斡日阔柱”(即蒙古包),并请一位老太大在里面守着。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先约好相会地点,等夜间狗一叫时,姑娘就偷偷从家中逃出,到约定地点与男子骑马逃到新搭的“斡日阔柱”内,由老太太把姑娘的八根小辫改成两根大辫,表示她已经成为少妇了。天亮前,他们共同到父母住的“斡日阔柱”里拜火神和祖先神。同时,男方还得派两个人到女方家的祖先神前献上“哈达”,叩头,并给女方父母斟酒,说好话,直到女方父母把酒喝了,表示同意为止。 第二天,男方的族人、邻居还要到新搭的“斡日阔柱”里进行祝贺,唱歌跳舞、并举行宴会,通宵达旦,非常隆重。阿荣旗阿伦河一带有入赘婚。敖鲁古雅的驯鹿鄂温克人在举行婚礼时,由男方的“乌力楞”(即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的一个部分)把通向女方家道路的森林两旁的树皮用刀刮下来,这意味着给新郎开道(鄂温克语叫“卑克特依,那给楞)等婚俗。
来源:新浪 作者: 编辑:杨俊霞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