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后,重访内蒙古,顾虑不在采访在喝酒。经验告诉我,在内蒙古,要拒绝喝酒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杯杯酒不喝下去,歌者面对着你,会一直唱下去,因为那不是酒,是浓浓的情意。
蒙古人之好客,身有体会。1995年,作为人民日报的实习生,曾随中央媒体采访团远程采访,驱车进入内蒙古境内,就看到盛装的主人手捧哈达和美酒,等候在黄河边上。逐个献上哈达,唱起敬酒歌,一银杯下马酒人人得喝。仰头喝下大杯烈酒,便下定决心,装做不会喝酒。到离开内蒙古,喝上马酒的时候,采访团30多人几乎人人醉过,其中包括司机,而我是唯一没有倒下过的人,因为除了下马酒,我在内蒙古一滴酒也没敢喝过。
蒙古人之好客,常有耳闻。2005年,在一个边陲小城,遇到一个诗人、歌者,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大干几杯之后,他引吭高歌,让我们同生壮怀激烈之感。他唱的蒙古歌没听懂,不过他拍着桌子伴奏,清唱的流行歌曲“还想再活五百年”,气势远胜原唱者(好像是韩磊?),感染的我差点抖胆和他干上一杯。他讲了个他们关于喝酒的对话,“昨天晚上我喝多了,是扶着墙根回去的”,“你还扶着墙根,我是扶着草根回去的!”也就是说,那人是爬回去的。北京的一位老领导也讲过他和蒙古人喝酒的经历,好朋友,通宵喝,喝多的蒙古包里一躺,醒了再喝,一直喝到天亮。
体会加耳闻,让喝酒成为我内蒙古之行的最大的顾虑。重施“不会喝酒”的故伎不可能,内蒙古新闻网站的几个朋友去年到上海,作为地主自然请他们吃饭。知道内蒙古的朋友能喝酒,我也着力相陪,虽然不劝酒,但总不能冷落了朋友,结果5个人喝了4斤高度白酒。用内蒙古新闻网站刘满贵站长的话说:在上海,和上海人,喝了一次大酒。我喝高了,是自然的,第二天班也上不了了——既然知道我会喝,且能喝点“大酒”,这次内蒙古之行,不倒下几次估计难以过关。
7月14日晚上7点15分,飞机到达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内蒙古的天还是亮的。一下飞机心里就打起鼓来:不会倒在下马酒这关上吧?
不想一到驻地,吃的是自助餐。餐桌上,刘站长笑道:我们内蒙人早就不象以往那样向客人敬酒了,身体和友情同样重要。今天(15日)下午,网络媒体内蒙古行启动。按国内几乎所有省市的常规,例行的欢迎晚宴是难免的,可照样还是自助餐,这让我们如释重负。也就是说,直到今天,顿顿都是轻松自如的自助餐,而且都吃的干干净净,甚至有次是不够了再临时加的,这在上海也是非常少见的。
网络媒体内蒙古行是内蒙古建区60周年的系列重大活动之一,全国各地的网络媒体几乎都汇聚在内蒙古,这么重要的活动、这么多远方的朋友,想像中的“无醉不欢”却没有出现,出乎意料,也应是意料之中:内蒙古本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区域,尊重各民族的习惯是内蒙古能有辉煌今天的重要前提,热情的内蒙人知道,让朋友轻松自如,才是真正的热情、真正的好客。
再过两天就要到各盟旗采访了,不知道接下去的情况会如何。不过顾虑已经少了很多。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