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号称天府之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盆地里生长着众多的竹子,盆地南部长江边上盛产楠竹,有蜀南竹海的美称;西北盆周山脉则生长着熊猫赖以生存的箭竹;盆地内农舍周围,屋前房后,多是一笼一笼的慈竹、斑竹等。
四川的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每到岁末农闲,总能看到或男或女、或老或幼的农人坐在门前院落,破竹划篾、匀丝编织,只见十指舞动、竹篾翻飞,常用的农具、家居的用具就从手间渐渐成型,制作出来了。从箩兜箩筐、晒垫围席到筲箕蒸笼、竹扇枕席等等。清道光同治年间,四川崇州府人张国正自小喜爱竹编,他在学习总结民间竹编的基础上,将竹篾越划越薄、竹丝越劈越细,器具编织得越来越精致。渐渐地,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难以自己成型,张国正就选用了瓷器、漆器来作为底胎,让竹编依附在底胎上,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进入了有胎依附的新阶段,瓷胎竹编的前身诞生了。
细竹编的出现,特别是有胎竹编的出现,使竹编从单纯的实用进入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新境界,步入了工艺美术的行列。张国正的创新得到了各界的重视,他制作的漆胎饭盒、烟盒、帽筒等作为了贡品呈进了宫中,还有产品参加巴拿马博览会获得银奖。张国正也因进贡有功被御赐“五品军工”。光绪年间,四川道台周孝怀在劝业局下设立细篾科,聘请张国正担任教师,招收学生,讲授有胎竹编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