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纪念江华百年诞辰:他读着《资本论》走向人生终点
2007年08月01日 10:52:1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杭州8月1日讯 今天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浙江省委书记江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浙江日报》刊载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纪念文章——《功绩存青史风范留人间》,记述了他主政浙江期间的历史性贡献。文章还披露:为了从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江华晚年作出重读经典的计划。1998年初,他读完《毛泽东选集》后,又开始重读《资本论》。他计划一年读一本,三年读完三大本巨著。1998年他读完了第一卷,边看边思考,书中写下了很多眉批,笔记中留下了很多深邃的思考。1999年他日渐病重,卧榻不起,吸着氧气,还研读不已。最终因病危只读了第二卷的大部分,计划戛然而止。江华是读着马克思主义书籍,寻求真理投身革命,又在追求真谛中走向人生终点。文章全文如下: 今年8月1日是江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江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党务工作和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浙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等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一、执政为民,建设浙江1949年5月初,江华从东北奉调入关南下,8月任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杭州市警备司令、政委;1951年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1954年8月起任省委书记(第一书记)、省军区政委和党委第一书记。江华在浙江战斗、工作19年,连任三届省委书记(第一书记)、两届省政协主席。他将人生最宝贵的壮年奉献给了浙江。 江华在担任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期间,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工作方针,领导全市人民大力巩固人民政权,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在城市,开展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荡涤旧社会的积垢,整顿市场秩序,稳定物价,稳定社会,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帮助企业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农村,开展剿匪反霸、减租征粮、土地改革和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民主政权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彻底摧毁了潜伏的反动党、团、特残余组织,胜利完成土地改革,全市经济恢复发展明显,城乡秩序趋于稳定,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江华在主持浙江省工作时期,团结省委一班人,认真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动和依靠党员群众,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全省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浙江。 1956年7月,江华主持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首次提出:要从本省实际出发,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上来,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努力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会后,省委根据党的八大精神,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 江华经常强调:革命是为了建设,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让物质丰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吃得好、穿得好。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把它天天记在心上。为此,江华殚精竭虑。 江华领导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从省情出发,把发展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他把浙江国土资源的特点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还有海域一大片”,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省委一班人共同确定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水田一起抓的方针。他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努力实施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江华主持浙江工作初期,由于中央从战备角度考虑,基本不在东南沿海地区投资,因此,浙江的工业建设发展缓慢。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发表后,江华和省委一班人抓住机遇,作出了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的战略决策。此后又提出了地方工业要“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国家的工业服务和为出口服务”的方针,确定了浙江发展工业的目标就是七个字:打下基础练好兵。在江华和省委的领导下,浙江地方工业得以长足发展。 为了把浙江建设好,江华还特别重视各级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建设。他认为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走群众路线,认识论是最根本的,要抓住这个根本的武器,武装干部,提高干部。为此,在他的倡导下,省委从1955年到1963年,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学哲学读书班,时间一个多月,成员从地市领导干部扩大到县级领导干部。通过大抓干部的理论学习,使干部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关注民生。在江华的带领下,浙江的干部能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能反映实际情况,崇尚实干,不讲空话。江华为浙江培养了一大批坚持走群众路线、求真务实的干部。 二、情系“三农”,终生不渝浙江曾是典型的农业省,解放后农村人口持续增长,占全省总人口的80%以上。1949年至60年代初,全省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5.4%,种植业产值又占农业总产值的近70%。由此,江华提出“要着重理解毛泽东同志一贯教育的农业的农字、农民的农字、农村的农字”。他说,“我们过去搞革命,依靠农民,依靠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今天搞建设,也要以农业、农民为主体。”因此,江华总是把“三农”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列入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在他的领导下,省委集体也非常注重“三农”问题,集中相当精力抓实、抓好这项工作。由此,浙江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深受毛泽东、党中央赞许。 江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讨论制定。《纲要》中的不少内容是在总结浙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关于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12年内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的指标,棉花(皮棉)亩产根据各地情况从17.5公斤分别增加到30公斤、40公斤和50公斤,都是以浙江已经达到的先进水平为依据的。此后,江华为全面实现《纲要》目标,统揽全局,真抓实干,取得了优异业绩。 ——确定重点,狠抓基地建设。根据全省54%的粮地面积、约60%的粮食总产量以及70%的商品粮集中在23个县(市)的情况,江华和省委提出了全面规划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23个重点产粮县、8个棉花基地县,以及一定数量的油菜、麻、生猪、蚕桑、茶等基地县。江华多次强调,抓农业基地要坚持水利先行、肥料紧跟、改革耕作制度、绿化保土的方针。通过基地县建设,特别是重点产粮县的建设,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纲要》主要指标,保证粮食、工业原料和副食品的供应以及改善人民生活都起了重要作用。 ——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实行粮食耕作制度改革。在江华的组织指导下,1958年至1960年,全省开展了土壤普查,摸清了土地家底和适种作物等,编纂了《浙江土壤普查志》。此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造低产田工作,共改造低产田421万亩,平整土地230万亩。为改变浙江连作稻种植少、旱地只种一熟的现状,江华和省委决定改革粮食耕作制度。通过试点,在全省因地制宜地推广连作稻和旱地三熟制,打下了改革耕作制度的良好基础,使浙江的粮食生产走上了“多种、高产、多收”的道路。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江华还提出种子改良的具体意见:要学习广东和江苏、上海等地的经验。从1959年开始,浙江先后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广东、江苏的矮秆稻,全省粮食亩产量又获新突破。为促进各地平衡增产,1964年,江华要求省有关单位,认真总结绍兴东湖农场全年三熟的稳产高产经验,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江华十分重视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特别是兴修水利,改善排灌设施。全省在举办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兴修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到1966年,全省修建了水库、山塘12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7座;增加机电排灌动力56万马力,机电排灌面积达到1300余万亩;新建和加固江堤、海塘4600多公里,建成3孔以上水闸328座;建成水电站935处,装机75.4万千瓦;旱涝保收面积增加到近1200万亩;还广泛地疏挖拓浚河道,培修圩围等。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显著提高了防洪排涝的能力,这不仅为粮食丰产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保障了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治山治水,上山下海,推进农业全面发展。江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第一把手,要认真落实省委制定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他经常强调“治山治水要统一起来,以治山为主,造林种草就是蓄水,寸径树可蓄斗水。”他每到一地,看到山丰林茂,山清水秀,牛羊成群,鸡犬相闻,就高兴;看到荒山秃岭,毁林开荒,牲畜稀少,就批评。1962年冬,他在温州、金华农村作了20天的调查研究后,进一步提出要在努力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把“上山下海”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为农业发展找到广阔前景。 ——围绕农业办工业,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江华特别注重围绕农业办工业,建立支农工业体系。同时,十分重视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江华以省委名义于1957年5月4日,向毛泽东、党中央呈送了《关于从发展农业生产看社会主义建设的协作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努力解决农业和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协作问题。毛泽东予以充分肯定,作了两次批示和一次讲话。中央办公厅将此报告转发全国,《人民日报》给以全文刊载。在江华和省委的组织号召下,全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制订服务农业生产的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 在江华及省委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浙江1966年全省粮地复种指数达159.3%,粮食亩产437公斤,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334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超《纲要》规定指标的省份,这是浙江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浙江作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省份之一,在只占全国约1%的土地上,不仅养活了占全国约4%的人口,而且还每年向国家上交原粮,成为对国家贡献很大的省份。 江华直至年过八秩,还念念不忘“三农”。他把自己在浙江农村视察调查,与干部、农民座谈“三农”问题的思考,或写信向中央领导反映,或当面探讨,寻求发展之策。江华的“三农”情结终生不渝。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